• 67阅读
  • 0回复

太平天国史研究会第一届学术年会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5
第5版(理论)
专栏:

  太平天国史研究会第一届学术年会综述
1990年5月25日—27日,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汇聚南京天王府旧址,庆祝中国太平天国史研究会的成立,并举行第一届学术年会。
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代表们着重讨论了如下三个问题:
(一)太平天国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对近代化起了廓清道路的历史作用。而且,它使清朝一批士大夫汲取教训,转化为洋务派,开始了学习西方军事和生产技术的社会实践,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是第一个中国近代化的纲领性文献,有力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近代意识的生成与演进。一些学者指出,太平天国对苏浙地区封建势力的扫荡,使得一批士绅、商贾失去土地财产,流向通商口岸,把资金投向近代企业的创设,促进了长江三角洲的近代化。也有学者提出,太平天国政权并未摆脱传统的政治体制和观念形态,缺乏对近代化的理性认识,不宜过高地估计它对近代化的推动作用。还有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层面展开具体剖析,指出太平天国对近代化的历史影响是复杂多元的,既有促进的正面作用,也产生某些负面影响。
(二)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针对近几年来史学界有人全面否定太平天国历史作用,把它说成“一次动乱”,进而为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镇压革命辩解的事实,与会学者展开认真讨论和分析。大家一致肯定,太平天国是我国近代的一次伟大农民运动,其历史作用彪炳史册,不容抹煞。这次运动震撼了清廷封建统治的根基,英勇抗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武装干涉,成为后来民主革命发展和胜利的巨大奠基石。太平天国的爱国革命精神促进中国人民近代民族和民主意识的生长,从而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这是古代农民战争不能比拟的历史作用,必须予以肯定。与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研讨太平天国的历史局限,指出:天国英雄生活在封闭落后的农村社会,缺乏文化知识,难以超越封建的政治和文化环境,必然会因自身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引发各种政策失误,致使天国最终覆亡。对此,学者应当展开研讨,但不宜用当代的评判标准去苛求前人,更不能以此否定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性质。重要任务在于客观地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实事求是地评估农民运动的历史地位,任何人为拔高或贬低,乃至全盘否定中国农民和农民运动都有违历史唯物主义的治史观点和方法,也脱离了中国近现代的国情实际。
(三)太平天国与中西文化的关系
不少学者对以往流行的太平天国宗教、洪仁玕思想等源于西方宗教和文化的看法,展开热烈讨论。他们认为,太平天国宗教和思想文化的取向是多元的,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农民平均平等观念,同时汲取和改造了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西方思想文化。有人以洪仁玕为例,对其思想结构展开层面与系统分析,指出这是初步融会中西文化的精神产物。一些学者进一步对太平天国文化和中西文化关系详加研究,力图厘清其层面间的联系与变异,从而确定太平天国文化的正确方位。多数学者认为,太平天国较清朝更为革新开放,比较注重学习西方文化,并试图加以改造和利用,以规划天国建设蓝图。在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中,天国英雄更具开拓和创新精神,走在时代的前列,超越了后来的洋务派。因此,太平天国文化模式为以后中国改革者融合中西文化的努力提供了借鉴。
也有少数学者对上述看法提出异议,他们的考察结论是,太平天国文化主流是儒家文化,其政治文化、伦理道德与价值观念都没有超出传统的范畴,应该把洪仁玕个人思想和太平天国文化分开,《资政新篇》只是洪仁玕个人特殊经历的体现,并不表明太平天国各级文武官员理解和接受洪仁玕的革新方案。太平天国领袖和群众都生长在传统农业社会,他们缺乏正确评判和取舍中西文化的理性分析能力,更未形成有机融会中西文化的机制,因而中西文化取舍嫁接始终处在较低级的层面,西学经过改造附会于儒学。尽管太平天国反孔非儒,引进皇上帝以为绝对权威,但不能改变其文化的儒学性质。
(崔之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