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重读《阿房宫赋》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5
第8版(副刊)
专栏:

  重读《阿房宫赋》有感
车敏瞧
我幼年读过《阿房宫赋》这篇文章,但不求甚解。最近,我又反复重读了它,特别觉得尾段总结得实在好。它既高度概括地总结了秦和六国兴衰的历史教训,又富有深奥哲理。我把《阿房宫赋》尾段作为书法条幅书赠给一些老战友。没有料到反响那么强烈,有的赐书与我,谈对这个条幅的理解,有的当作座右铭,有的赋予新意,同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相联系,以鼓励自己。
战国、秦汉之际,是我国历史上戎马倥偬的年代,留给人们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训。赋文尾段首先断然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作者认为六国之灭和秦之族灭,都不是外部原因,而是六国和秦的自身原因,都是咎由自取,自取灭亡。同时,作者并没有排斥外部原因。如这里“非秦也”、“非天下也”,后面的“足以拒秦”、“谁得而族灭”,指的都是外部原因。但是,作者在分析事变发生的主客观因素时,强调起决定作用的是六国和秦的主观原因,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当时可以说是了不起的。即今天来看,也是合乎辩证法的。
在分析六国之灭和秦二世而亡的内部原因时,作者指出:“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实际上这是古已有之的“民本”思想。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不可能懂得,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任何政治上比较“清明”或“圣君贤相”统治的时代,不会有真正的“爱民”。只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实行真正的爱民。古往今来,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古语至今仍然起着警钟长鸣的作用。
作者接着用了四个“哀”字,一层深似一层。既醒目,又引人深思。历史就是那样无情。秦人速亡,迅即土崩瓦解,还来不及总结历史的教训,就落个“不暇自哀”的下场,只好留给“后人哀之”。作者进一步申述,如若后来的统治者仅仅停留在“哀之”的表面,而不去作历史的借鉴,不去吸取历史的教训,“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历史就会重演,就会重蹈秦亡的覆辙,这里重点地突出地用了个“鉴”字,而且尖锐地指出了“不鉴”的可怕后果。画龙点睛,一字千金。这是多么深刻的历史教训啊!
“载舟覆舟”绝非妄言。《甲申三百年祭》,也不是郭老随便写的。当形势越好的时候,我们越要谦逊谨慎,居安思危,越要密切联系群众。好了伤疤忘了疼,那是会出大乱子的。
历史虽然不能简单地类比,但是历史的、带规律性的经验教训是必须借鉴的。《阿房宫赋》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千古不衰的佳作,除了它的艺术价值外,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它那丰富的思想内容,这是中华民族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一千多年前,作者能提出上述光辉思想,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如今我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赋予它以新意,可望起到古为今用之功效。
    (本文作者原为吉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