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质量、稳定、规模——泉州乡镇企业的三点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6
第2版(经济)
专栏:

  质量、稳定、规模
——泉州乡镇企业的三点印象
本报记者 陈健
1986年,一桩“晋江假药案”,给正在势头上的晋江地区(现泉州市)乡镇企业浇了一盆凉水。
今天的泉州乡镇企业究竟如何呢?记者有缘去感受了一番。
质量 质量
质量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乡镇企业。在泉州更是如此。
陈埭镇,当初“晋江假药案”的出事地,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仍保持着全省第一个亿元镇的风采,至今工农业总值已逾2亿元,其中鞋业占有60%左右的比重。为了从质量上使陈埭鞋业健康发展,各方投资几十万元在镇里成立了“橡塑监督站”。据说这是全国为数极少的乡镇级质量监督站之一。镇政府从1988年起连续三次为这个站发文,规定每个企业每年必须受检两次以上。两年下来,这里由一开始的冷冷清清发展到今天的门庭若市。有的企业的新产品连续送检十多次,直到合格为止。
几年来,不少乡镇企业主动与政府配合,积极参与质量标准的拟定。走了一圈,我手里得到最多的资料居然是一些企业代拟的诸如“男女茄克衫生产标准”之类的证书。很多企业也开始创自己的名牌。今年春季,石狮的一些乡镇企业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举办展销会,其产品令人耳目一新,被称为“国产洋货”。
不过乡镇企业毕竟是乡镇企业,质量意识和制度的建设也还有一个过程。市场的巨大空白仍给假、仿、冒和粗制滥造留下了机会。尤其是一些规模很小的家庭作坊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曾跌过跟头的陈埭,制鞋业虽有了颇具规模的质量检定所和初步的质检制度,但却仍有那么一些人在钻空子。以致不久前全国消费者协会对晋江鞋在全国通报批评。看来,乡镇企业在保证质量方面,还须下很大的功夫。
记者在泉州时恰逢市里经济工作座谈会召开,市委书记张明俊和市长陈荣春都三番五次地向地方官们敲打质量问题。张明俊在与记者交谈时表示:对此也没有其它办法,只有死死咬住。
稳定 稳定
大起大落,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这是被誉为“草根工业”的乡镇企业的又一个形象。
“晋江假药案”时,晋江货名声很糟,石狮侨联时装厂的老板蔡友标至今讲起那时在京城搞展销时的困境还热泪盈眶,他不服气地说:就那么几个人乱来,也不能把我们晋江货一棒子全打死呀!当时由于陈埭镇的主要领导锒铛入狱,很多乡镇领导谈企业色变,乡镇企业发展非常艰难。
在这种风头上,当时的地委书记张明俊来晋江说了一段遭致非议的话:乡镇企业还是一枝花,不能除虫时把花也除掉。就这么简单的一席话,稳住了人心,稳住了干部。
去年北京风波后,社会上传言很多。泉州和石狮市委不听各种杂音,重申了几年来实事求是地健康发展乡镇企业的各种政策不变,局面很快稳了下来。今年1至4月,乡镇企业仍保持着15%左右的发展速度。今天,乡镇企业在国民收入、财税和出口创汇等方面,都已占泉州的“半壁江山”。
对此,泉州市委秘书长丘广钟有一句很精当的话:没有稳定,何以发展?没有稳定,何以健康?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必须稳定。
规模 规模
今年4月25日,石狮新湖集团工贸公司被正式批准成立。这个有16家中资工厂和11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实业型集团,成员全是乡镇企业;整个集团包容了国营、个体和各种形式的集体的经济成份。这个集团不仅是石狮最大的企业群体,也是福建省第一家经省认定的乡镇企业集团。追求规模,是当前泉州乡镇企业出现的一个势头。
扩展规模是信心的标志。现在石狮的时装,滋灶的陶瓷,南安的水暖器材,安海的玩具等都颇成气候。记者在晋江青阳采访了风竹针织漂染厂,这个村办厂不仅在北京纺科院的支持下搞成了一流的漂染流水线,还投巨资建成了现代化的污水处理车间。面对这样的规模和意识,你再也不能用“小”而“土”的传统乡镇企业形象来描绘它。
泉州乡镇企业扩展规模的突出特征是嫁接外资、搞外向型企业。泉州现有500多万人口,可在海外的泉州人也有500多万。目前,全市已引进先进设备5万多台套,各种合资合作形式层出不穷。一个以侨资侨力为依托,以股份制经济为主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的泉州乡镇企业新形象正在出现。
回到北京,了解到一个很有意义的背景:今年头5个月,我国乡镇企业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9%左右,这是80年代以来同期的最低速度,但同期的出口交货值又增长45%,这又是80年代以来最高的增长幅度。这一高一低,表明我们的乡镇企业正以自身的优势及时地调整自身,以走上稳定健康发展之路。泉州的印象,似乎正好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