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他像沙海中的骆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6
第8版(副刊)
专栏:“金马”人物特写征文

  他像沙海中的骆驼
李炳银
提起孙宝亮,不少著名的老作家、文化名人都会知道他,称赞他。1953年2月,孙宝亮24岁时从老家河北省威县来到北京中央文学研究所做勤杂工。不久,他又调到中国文艺工作者协会当通信员。1956年调到中国作家协会收发室当通信员。此后几十年间,他的工作单位变了多次,但他的工作是永远如此地骑车送信,直到现在,仍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的通信员。
1989年,他已办过退休手续,不知是他壮心不老,还是单位需要他,就又返聘工作,还像多年那样,日日身负信件东奔西跑,骑车行进在他不知走过多少次的街道上。有一次在街上碰见了,我问,现在各大单位都是用小汽车,摩托车送信,你怎么还是老样子?他笑笑:“近处还是自行车方便”。又说:“现在我只在城里转,五六十年代那阵,到哪儿送信都是骑车去。我时常骑车到颐和园西的军事科学院给叶剑英元帅;到北京大学给罗大章等教授、作家送信。”说起这些年轻时的壮行,他似有些得意。话扯到他送信到老舍、肖三、臧克家等人家时受到的热情接待,他的脸上又露出丝丝温情,好像有许多回味不尽的深意。
孙宝亮的工作,要求及时、准确,不怕麻烦,不怕吃苦。可这工作天生难以同那些一拳即可惊天动地的行为相比,自然也不会一下子成为英雄伟人的。它平凡,它细琐,它也许说不上多么艰苦,可它却需要恒定的毅力和一贯的负责精神。多少年了,孙宝亮做通信员工作从未出过错,“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这是极不容易的。当然,能有这样的结果,连他那远在外地,今已去世的妻子和至今仍在故乡的儿子都为之付出了许多的感情牺牲。好在领导和他周围的人们没有忽视孙宝亮和他出色的工作成绩。他带着孩子般的羞怯告诉我,过去,只要单位评先进,每次都少不了他;评上先进,也总是一等。他愉快地回忆起1959年人民大会堂刚刚建起,他胸带大红花作为先进工作者代表文化部到人民大会堂参加表彰大会的情景;说话时,又手拿起一个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告诉我,这是一次获得先进时的奖品。到底当了多少次先进,他已记不全了;受了多少次奖励,他已算不清楚。对这些,他不在乎。从他那笑眯眯的脸上,我能看到他的欣慰和满足。这种笑,是平常你从他那好像古板严肃的脸上难得看到的。
孙宝亮性情内向,加之惜语和动作迟缓,似乎都表现了他忠厚老诚的性格。他无论送信到谁家或是哪个办公室,都是敲开了门走进来,把已分好的信件轻轻地往桌上一放,从不多说一句话,转身就走。不了解的人以为他木讷,是个不管是非正误的老好人。其实,理解他的人都会说:“大老孙,嘴上不多说,心里可不糊涂”。这是真的。我曾见他拒绝以公款代发私人信件的事。为了一封信,他挺认真,弄得人家下不了台,我当时还真觉得他有点不近人情。
1976年,周总理逝世后,“四人帮”违背民意不让设灵堂,不让举办悼念活动。这些恶信传到孙宝亮耳边时,他正在吃饭,开始时,他默默地听着,听完了,放下筷子,不说话,只是眼盯着传这消息的人看。过了会儿,突然一拍饭桌,大声地问了句“为什么?”好像不让悼念周总理就是这传话的人似的。他的冲动,当时使我一激灵,从此永久地记下了他那愤恨的目光和异于常形的动作。
人们总用老黄牛比喻那些默默奉献的人。孙宝亮的形体和他的工作态度更容易使我联想到昂首行进在漫漫沙海中的骆驼。它负重不疲,不畏艰苦,步履坚定,勇往直前,从一个绿洲走到又一个绿洲。他让细小显出伟大;他使平凡变得崇高。
孙宝亮已62岁了,但还是那一副风雨无阻的样子;还是那长年多是深色的着装;还是骑那辆多年与他为伴的自行车;还是那几十年一贯的极端负责的工作热情和精神。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