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泡泡”飞起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7
第2版(经济)
专栏:

  “泡泡”飞起来
本报记者 皮树义
6月初,在纺织工业发达的上海市,15家布店同时开始了天津市第一印染厂泡泡纱展销,本来计划要货30万米,而天津市第一印染厂只能提供18万米。
今年以来,“一印”泡泡纱生产线开足马力,月产量已从过去的20万米增加到80万米,还是难以满足各地的订货要求。
泡泡纱并不是什么新产品,在市场疲软的阴影中,它为什么能一枝独秀?
见到来京参加全国十大百货商店启动市场研讨会的“一印”厂长朱治安,记者问起这个问题,他说:我们创造了需求。
什么是创造需求?朱治安解释:就是企业把握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引导消费者把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的需求,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市场。
说得简单点,就是企业领导消费新潮流,给消费者找花钱的地方,当然,这不是靠坑蒙拐骗,而是靠过硬的产品。
“一印”早在70年代就开始出口泡泡纱,但是国内市场销量一直不多。因为当时人们选择面料最看重的就是结实程度,纯棉的泡泡纱自然抵不过“的确良”之类的化纤织物。当然企业也用不着去创造需求,反正吃的是国家的“大锅饭”,旱涝保收哩!
改革把“一印”从国家的怀抱里甩到了市场竞争的漩涡中,开拓市场成了企业生死攸关的问题。在市场变化的风风雨雨中,不光要适应需求,还要主动“创造需求”,走在消费的前头,引导消费。这一思路在“一印”经营者的头脑中逐渐明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穿着已从看重结实转向看重舒适美观,买布是远看颜色近看花,最后才看什么料。泡泡纱作为纯棉布透气性好,穿着舒适,而且外观有立体感,富于变化,又不同于普通棉布。“一印”决心在扩大出口的同时,领导国内泡泡纱消费新潮流。
1986年下半年,“一印”的设计人员走南闯北调查市场,首次专门为内销设计泡泡纱花型。第一个花型是“大彩球”,五彩缤纷,分外撩人。紧接着“小草帽”、“埃菲尔铁塔”、“杨梅果”等50个风格各异的花型竞相争艳。1987年试投市场42万米,一炮打响,销售一空。
1988年,“一印”一鼓作气,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举行大规模的展销会,扩大影响,增加销售。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穿上了泡泡纱做的服装卖泡泡纱,柜台被挤坏了4个。10万米泡泡纱,两天半就卖光了。
现在,“一印”的泡泡纱花型已有上百个,老产品变幻新面孔。能用来制作窗帘、床罩等室内装饰织物的厚型泡泡纱也已投入市场。
“泡泡”飞起来了。朱治安明白:不能一“泡”到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