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他们的未来不是梦——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速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7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他们的未来不是梦
——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队速写
本报记者 李泓冰
7月15日下午。北京西郊碧峰野岭之下的香山饭店。从转门里依次走进几个神色凝重的中国人。走在前面的年长者蓄着蓬松的头发,不修边幅,像个搞艺术的,很少有人料到这是一位思路缜密的数学家。他是参加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国国家队教练杜锡録教授。跟在他后面的6个少年,眉宇间则流露出一丝忐忑。
多功能厅中人头攒动,等待本届IMO分数揭晓的人们正急不可耐之际,一长溜的记分牌终于展示出来了。各国的教练、队员,举着照相机、摄像机的记者一拥而上。杜教授匆匆在他熟悉的名字下抄记着分数:周彤42分、汪建华42分,——好样的,两个满分!王崧41分,余嘉联、张朝晖36分,库超33分。杜教授立即意识到这几个沉甸甸的分数意味着3到5枚金牌!于是,这个年过半百的山东汉子挤出人群,泪洒衣襟。面前这6个男孩在他视线中时而模糊、时而清晰。
周彤,内秀而天真,在国家集训队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工作人员几乎是人见人爱。他注意力特别集中,又善于总结解题规律,从不轻易将难题上交老师,喜欢“独立攻关”。哦,这个在初中和高中时都曾是全国数学联赛湖北赛区一等奖的获奖者在物理方面也游刃有余。去年参加全国物理联赛初赛出线,成为复赛的种子选手,极有希望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物理奥林匹克。但为了本届IMO,他放弃了复赛资格。今年秋天,他就要去北京大学物理系再试锋芒了。
汪建华,都说他少年老成,看上去是比别的孩子壮实,是陕西汉中的沃土更养人吧?他的父母都是中学数学教员,他妈妈就在他的母校西乡一中任教,这次千里迢迢地作为校方代表也赶到北京来了。儿子没有让她失望,潇潇洒洒地拿了个满分。第二场考试题目的难度使不少选手缴了白卷,本应考4.5小时,汪建华却在3个小时里全部解出。他将带着一份轻松走进南开大学数学系。
王崧,国家队中最小的选手,唯一的高二学生。提到这个名字,许多熟悉他的人要忍俊不禁。他的轶事举不胜举!他出门必须有人贴身陪着,否则准要迷路,而且他绝不开口问路,因为他不肯和陌生人讲话。进澡堂也得小心看住他,上一次他懵懵懂懂地站在喷头下,“哗啦”一下拧动了开水开关,要不是身边的老师眼疾手快一把拉开他,非烫坏了这个数学“小怪才”不可。几天前中外学生联欢,他穿着一双其大无比的拖鞋啪哒啪哒走进会场,前半个脚掌几乎都伸出鞋外,10个脚趾头索性高高翘起来,居然也走得稳稳当当。这副尊容使许多外国选手再也忘不了他了。有人打赌说,一看见王崧的脸就知道这孩子在数学上有不凡的智慧,把他混在一群孩子中,陌生人也会一眼认出他是个数学神童。是够神的——去年集训时,一道有关抽象代数的难题使孩子们冥思苦想了几天都毫无结果,只有王崧一人不仅解答出来,而且代入一个符号使复杂的解题过程大大简化了。这一下把小伙伴们全都“镇”了!这次第二场考试他提前一个多小时完成,百无聊赖中竟坐在考场里在草稿纸上画出一副牌例,自己和自己打了一圈桥牌。他明年还要代表中国赴瑞典参加下一届IMO哩。14日下午在蓟门饭店卡拉OK歌厅,一向沉默寡言的王崧在汪建华怂恿下,出人意料地第一个上台吼了一曲时兴的摇滚:“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余嘉联、张朝晖、库超……杜教授一个个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学生,一时间他几乎忘了数学,只想让这些刻苦用功的孩子痛痛快快地去读武侠小说、去打桥牌、去看足球、去玩电子游戏……而他自己,要就着咸菜,饱饮它三大瓶啤酒!
IMO,引导这6个孩子走向世界;
IMO,让世界惊喜地认识了这6个中国孩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