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初步解决温饱后应该怎么办——对大巴山区扶贫情况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7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初步解决温饱后应该怎么办
——对大巴山区扶贫情况的调查
杨汝岱
到今年初,四川省绝大多数贫困县已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解决温饱之后应该怎么办?为了及时回答这个问题,我考察了大巴山区的苍溪、巴中、南江、通江、万源和宣汉县的扶贫工作情况。
扶贫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6个县都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革命老根据地,也是国家或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1984年6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不足120元。1985年以来,国家和省从政策、物资、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指导他们由靠生活救济转向靠自己的力量搞经济开发,把“输血”变为“造血”。广大干部群众,经过5年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89年,6县的工农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19.2亿元增至25.4亿元,增长32%;粮食产量县县超历史最高水平,人均纯收入都在400元以上,扣除价格因素,也在310至370元之间,县县初步解决温饱的人数在95%以上。在近5年的时间里,6个县用国家以工代赈的物资和自筹资金新建和改建了1983公里公路,一些县的出境公路不再是独路一条,有19个乡和197个村新通了汽车,还解决了52万多人、105万头牲畜饮水的困难,分别占应解决的43.5%和41.7%。1989年6个县小水(火)电装机已达9.26万千瓦,全部投产后比1984年增长近3倍。
巩固温饱和开发脱贫的一些经验
各县在致力于解决农民眼前温饱的同时,还从长远着想,结合本地实际,逐步摸索出一些巩固温饱成果,进而开发脱贫的好经验。
(一)坚持建设稳产高产粮田。贫困地区特别是山区,要稳固地解决温饱,首要一条必须解决粮食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苍溪县有近一半的区域山势陡峭,下湿田多,许多能增产的良种良法在那里显示不出优越性。从1987年起,县里带领群众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搞三规(规划、规范、规模)四改(乱改整、坡改梯、薄改厚、瘦改肥),一块一块地啃山岗地,一片一片地改造下湿田。3年共新开和改平坡地近1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7万亩。大面积农田基本条件得到改善,各种增产措施就有了用武之地。当全省粮食产量三年徘徊的时候,苍溪县却一年一个台阶,增产了1亿公斤,1989年人均产粮达500公斤。我们调查了不同区、乡的三个村,看到千百年来只种一季的冬水田,现在可以种两熟甚至三熟,新开或改造的山坡地,每块面积虽然不大,却很平整。访问了6户农民,户户都有前一年的陈粮。
实践证明:山区粮食增产的潜力是很大的,要挖掘出这些潜力,就必须艰苦奋斗,积极投工投劳,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下功夫干个十年、八年,山区农田基本条件就会根本改善,加上新技术推广,粮食产量不稳不高问题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多层次地开发“绿色工程”。我们所到的6县,近几年以种植业为主的庭院经济大大发展,小果园、小茶园、小桑园、小药园、小耳园(银耳、木耳)以及人工草园等等,星罗棋布。发展较快的县已普及到80%的农户,发展慢的也在30%以上。这是人均纯收入能超过400元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收入3000元以上的户,庭园经济收入要占一半。当地的干部群众把地膜玉米和种植经济林木,作为解决温饱进而脱贫的重要措施,分别称为“白色温饱工程”和“绿色致富工程”。
为了克服各家各户分散搞的局限性,一些区、乡加强了对村、社两级办集体场园的领导,大力地给予支持。这种多层次的开发绿色工程好处有三:一是可以有组织地开发非耕地;二是兴办公益事业,可以不增加农民的负担;三是集体场园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为各户服务,品种选择、病虫防治等便于统一。巴中县有一个合作社,47户农民户户有果园。社里也在一片荒坡上办了一个集体果园,由专业队伍承包,不仅包经济收入,还包为各户提供技术服务。这个合作社去年净收入两万元,办学支出6000元,每户分红100元,余下的用于再开发荒山。全社农民无不支持集体果园,积极投工投劳。因为这些果园既有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还传播了技术。
从贫困山区当前发展经济的情况来看,户营的庭园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办好集体经济势在必行。办好这件事,对完善双层经营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三)修好出境路、联网路和资源开发路。自1985年以来,国家安排了大量的扶贫物资,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帮助贫困山区兴建公路,对改变山区交通状况,发展山区经济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山区人民发自内心的呼声。通江、南江两县把修公路同发展经济、搞活流通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效果很好。这两个县资源十分丰富,1986年前,各自只有一条出境路,产品运出和工业品运进都要绕道几百公里。用一年时间,南江县首先打通直达陕西省南郑县的公路,通江县修通了直达达县市的断头路,使进出货运分别缩短里程277公里和78公里。运出的竹木等产品获利成倍增长,调进的化肥等价格大大下降。短短3年多时间,通江县出境公路由一条变成10条。
总的看来,大巴山区的交通还十分不便,以工代赈继续下去十分必要。但由于山区公路建设欠帐太多,近一个时期内还不宜强调“乡乡村村通公路”。
(四)山区教育要为开发脱贫铺路。随着科学种田技术的普及和庭园经济的发展,各县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十分重视。多数区、乡、村都办起了农民技术学校;有的自编了乡土教材,绘制了通俗易懂的图表,对文化低、或居住分散的农户还实行了“学得会、用得上”的包户责任制。从我们调查的几所农民学校来看,办得都不错,参加过学习的农民说:“农民技术学校很管用,要推广一项新技术时,就先来学。简便易行,效果明显。”万源县在这方面搞得更好一些,农业新技术在这个县推广得很快,成绩也显著。“扶贫先要扶智”,在大巴山区正在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大巴山区扶贫情况是令人满意的,但要进一步搞好这项工作,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从这次考察看,无论是基本农田建设、开发“绿色工程”或培训技术等工作,哪里的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发挥得好,哪里的工作就搞得出色,群众积极性就高。
第二,扶贫工作要有计划性和连续性。经过5年,大巴山区也仅仅是基本解决温饱,脱贫致富尚需长期努力。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县以下的政府三年一换届,基层干部和群众最担心的是“领导变,政策变,干法也变”。要求制定出规划,党委和政府按规划,像传“接力棒”那样,一届一届地传下去。看来,的确需制定一个有指导作用的10年规划,并且要制订年度计划,以便检查实施情况,使之按既定的规划要求持续下去。
第三,开发脱贫也要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贫困是“综合症”,不仅经济要发展,各项社会工作也要相应发展。如解决人畜饮水,扫除文盲,普及初等教育,控制地方病,计划生育,改善生态环境等等,都是要逐步解决的。但务必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鉴于贫困地区当前经济基础薄弱,不少农民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搞各项事业,切不可一哄而起,互相攀比,盲目追求高指标,更不能办一件“好事”,就让农民多一份负担。
第四,还要充分注意打好解决温饱的“攻坚”战。大巴山区还有5%左右的农民未解决温饱,也还有20—30%的农民存在返贫的危险性。对这个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            (作者为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