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吕梁地区靠劳动积累治山修地 近4年投工4000万个折款相当政府同期总投资2.6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9
第1版(要闻)
专栏:

  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生态环境
吕梁地区靠劳动积累治山修地
近4年投工4000万个折款相当政府同期总投资2.6倍
本报讯 记者吴长生、蒋亚平报道:大雨下了整整3个小时,山路上的车辙变成了汩汩溪流,沟底坝地上却不见一窝积水。梯田里,高粱玉米秆壮叶阔;山坡上,槐树荫荫,柠条簇簇。这是7月初,记者冒雨采访,在我国黄河中游水土严重流失区——山西省吕梁地区的离石县王家沟看到的情景。
王家沟的综合治理,主要是靠本村集体的劳动积累。我们随意访问了路边一家农民,问他们:一年出多少农田基本建设工?愿不愿出?户主王完儿和他妻子回答:每人出二三十个工,对大家、自家都有好处,这个工情愿出。
靠集体劳动积累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是吕梁地区近几年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基本方法。按照地区行政公署有关规定,一般每个农村壮劳力每年都要出30个水利水保积累工;女劳力、半劳力相应减半。
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吕梁全地区71万多劳力中大约有23.5万属剩余劳力,其余劳力每年也有1/4左右的剩余劳动时间,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门路很少;另一方面,全地区13个县中有9个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贫困县,尽管水土流失生态恶化问题严重、生产条件极差,但没有余钱用于这方面的治理、建设。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地、县领导于1986年确定了以劳之长补资之短的治山治水方略,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恢复、健全了集体劳动积累制度。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采取了不同的劳动积累方式,主要有:一、基数结算型积累。即按乡或村确定劳力年应投工基数,年终结算,以当地劳动日工资为标准,超者奖钱,欠者补款。这种方式占全地区大约80%。二、劳资入股型积累。主要用于进行造地、造林、开发改良盐碱地等有直接物质成果的工程建设,由集体或个人牵头,大家投劳集资,统一作股,建成后按股分益。三、以益定劳型积累。即谁受益谁投工,多受益多投工,少受益少投工。四、提留基金型积累。即把劳动积累作为集体提留的重要部分,按款折工,年底结算,超退亏补。
各种劳动积累形式,都注意了与农民切身经济利益的结合;在工程建设中,各地又重视科学规划、周密组织、讲求实效,避免了以往那种形式主义的做法。因此,农民投工的积极性很高,一些贫困山区年均人投工60个以上。从1986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的4年中,全地区共向水利水保工程投工近4000万个,折合投入资金近1.6亿元,相当于各级政府同期总投资的2.6倍。
劳动积累制度的坚持,有力地促进了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小流域治理向大流域治理发展,许多山沟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4年中,全地区加工、改造基本农田70万亩,新增耕地40万亩,清淤整修河渠1500公里,改善水浇地25万亩,净增水浇地1万亩,农村人均收入由100多元增到385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