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不惑·破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19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不惑·破惑
胡昭衡
国际风云变幻,国家征途多艰,相应出现社会意识的种种困惑。正如经济最困难时期只能逐步渡过,复杂的思想波动也有一个逐步提高认识的过程。
去年北京的政治风波平息后,北京市杂文学会曾送千册《不惑集》(杂文集)去慰问首都戒严部队;部队的同志一面表示感谢,同时建议针对动乱、暴乱反映出的问题再出一本《破惑集》,学会欣然接受任务。
此后,我发表过“1989年时感”三章——孔子的不惑、新中国的不惑和杂文界的不惑。其主旨说明,“对个人来讲,不惑是一辈子努力的事;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讲,不惑是若干代人奋斗的事”。“在认识过程中,旧惑解决,新惑出现;不惑来自继续解惑与破惑。新的不惑反映着新的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而人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破惑与解惑是我国国运民命的急需”;我以为,这需要大家动手,从“我”做起,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认真切实、因人制宜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教育工作。
一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这方面的成就是巨大的,人们的精神风貌有了显著变化。但如果深入一层,从一些群众的情绪中去体察,许多思想疑虑或认识分歧还是存在的。使我切身感受到,不惑不易!解惑与破惑也不易!当前,求得同心协力所必须具有的不惑共识固然不能一蹴而就,为明辨是非而对症下药的解惑与破惑工作也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关键在于,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须着力端正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实事求是。“不惑”是实事求是的成果,我们所有破惑解惑的思想活动及其能动作用,都离不开实事求是。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事事步步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尤其在复杂纷纭的环境条件下,实在是难呵!有时简直能使人像李白吟《蜀道难》时,发出“噫吁嘘,危乎高哉”之叹:难呵!但能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改变为“蜀道易,易于履平地”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有能力继续发扬自身的政治优势,紧紧掌握并善于运用实事求是的哲学,以振聋发聩,启蒙解惑,凝聚人心,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人的认识有其规律,是逐步加深、扩大、向前发展的。所谓“四十而不惑”、“智者不惑”的“不惑”,只是人的一定实践阶段的正确认识,其水平实际上是相对的,有局限的,会随着时间地域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情况范围转变了,新的困惑就又会出现。例如常见引用朱熹的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说明正确思想与生活实践的关系。其实,朱熹这一“不惑”,是从他《观书有感》来的,不过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境界而已。我们古为今用,概念内涵已有新意;由于换了人间,我们的观点方法已大非昔比了。
我们求的“不惑”,是以主观与客观近似符合、认识与实践得以统一、个人看法与群众共识能够结合的正确思想,源于社会实践又作用于社会实践。从总体上讲,它是从人的直接经验基础上产生,经过个人的思考作用和分析过程得来的。由于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和人的主体认识能力以及思维运动规律,这“不惑”往往不是一次从实践到认识(其中包括“解惑”“破惑”工作)就能完成的。而且,它将随客观世界的不断变化而相应变化,随着变革现实的实践不断发展而日益发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破惑”“解惑”工作,是较为长期的系统工程。“风波一摇荡,天地几翻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曲折斗争的环境,将使我们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工作更为繁复困难。
然而我相信,从我国社会主义大业、国计民生的需要出发,用实事求是的观点方法,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理论宣传教育,有的放矢,持之以恒,逐步推进深得人心的“解惑”“破惑”活动,提高民族素质,我们社会主义中国的革命实践,定能在国际共运兴衰危急之秋,写出一部流芳人类历史的《破惑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