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针尖削铁与领导新潮——大连第五塑料厂采访杂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0
第2版(经济)
专栏:国家一级企业风采

  针尖削铁与领导新潮
——大连第五塑料厂采访杂记
本报记者 刘国胜 大连日报记者 杨飏
(一)
这个厂就像一团谜。
在45家一级企业中她最小。700名职工,出产极普通的塑料鞋,又是集体所有制,能达到国家一级企业标准,似乎难以想象。
然而10年来她却始终领导着国内塑料鞋的新潮,在市场上引起过一次又一次的轰动效应。
她确实很小,至今固定资产净值不过350多万元。可是,如果把近4年来的创利额平均一下,大约每年能建一个同等规模的塑料厂。
小小产品——大市场;小小企业——高效益,它们之间的连线是怎么画出来的?
(二)
命运并不厚爱第五塑料厂。
70年代初,“五塑”的产品质量在省内同行中仅排第13位,那时,有包产包销的“保护伞”,尚可悠哉度日。
进入80年代,突然被抛到商品经济的汪洋大海中,他们便面临着“生存”与“毁灭”的选择。
企业小有小的优势;但也因其小,而有极不利的一面。大厂家的难处,小厂家都有;大厂家能顶住的冲击,小厂家难挡;大厂家能经受的磨难,小厂家难熬。
但是,常言道:“置之死地而后生”,企业生命的原动力被唤醒了,因为那是一个复苏的时代。
(三)
被冷落多年的裙装悄然入市,蓝黑制服的一统天下动摇了。这是一个重要信号:
鞋,再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穿”这个原始的使用价值,人们还要从中追求美的感受。
老厂长张延萍以经济的眼光毅然冲破了因袭的陋习,决定淘汰黑、棕色平底女鞋,生产与裙装相配套的多色高跟女塑凉鞋。
“轰动效应”产生了。在80年代第一个全国百货定货会上,展出的唯一一双高跟女塑凉鞋,就是大连“五塑”生产的。这双象牌新式女鞋大出风头,立即引起轰动。就连从不订购东北货的上海百货站也破例订购了10万多双。
小小“五塑”从此走上新生。
(四)
大连“五塑”头一次尝到领导新潮的滋味儿。这是可贵的第一次。然而,塑料鞋一类小商品即使“轰动”起来,又能持续多久?好景不长。全国有几百家塑料鞋厂,风涌而上,争相仿制。盛极必衰。人们对高跟女鞋已不再稀罕,——如今的市场发展太快。
尽管“五塑”生产的高跟女塑凉鞋的订货量仍相当可观,但那时他们已预感到此项产品谢世之日已为时不远。
“生于忧患,死于安逸”。大连“五塑”的同志对这一古训体察尤甚。他们不敢迟疑,立即动手组织力量断然转产更美观、更舒适的坡跟女鞋,以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节奏。
当大连“五塑”的坡跟女鞋批量生产时,同行兄弟厂家仍在继续仿造高跟鞋。不久,“五塑”首创的坡跟鞋很快又风行起来,再度成为领导新潮的新品种;而高跟鞋则积压如山。
如此绝妙的“时间差”,竟给大连“五塑”带来了更多财富和好名声——小小“五塑”不可小视。
(五)
搞一两种新花样、新品种,在市场上带个头儿,也许并不难。难就难在,10年来他们始终倡导着国内塑料鞋的新潮,赢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和成功。大连“五塑”看准市场,年年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上市,可同时组织上百个品种进行生产,旧产品的年淘汰率为20%。
在大连第五塑料厂琳琅满目的样品室里,可以看到一幅颇有点诗意的横幅:“远古,现在,未来——鞋,人类忠实的朋友”。
“需求总是存在的。只要顺应市场,鞋就有变不完的花样,做不尽的文章!”副厂长范燕的这句话,不仅反映出“五塑”的信念,而且也道出一个朴实无华的真理:人的创造力无穷尽。如同苏格拉底老头所说:“不要老是把你的思想裹在身上,要让它像一只系着腿的金龟虫飞到天空里去。”
“五塑”正是依靠这种创造精神和坚定的毅力,才使他们在小产品与大市场之间划上了连线。不管市场如何变化,“五塑”的产品销售从未疲软过。去年,他们销售各种塑料鞋达1400万双,创下历史之最。今年一季度实现的利润又比去年同期增长33%。
(六)
然而,一双塑料鞋,要经过七八道工序才能制成,而利润仅两角多钱。一个长年坚持与市场打交道从事薄利小商品生产的小型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局面下,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国内同行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究竟是靠什么得来的?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呀,这是在针尖上削铁。”又是一句朴实无华而又闪光的语言,让人顿开茅塞。工厂大门口“严、俭、精、实”四个大字,也分明道出了“五塑”精神。注塑车间每天要生产4万双凉鞋,每双鞋上都有一块注射孔余料,按常规管理,这是正常损耗。但是“五塑”的操作工却利用每件产品出模时的几秒钟间歇时间,把口模余料当场剪掉,再投入使用。如此常年累积,每年可节料40多吨,价值20万元。再如“千锅拌料无差错”、“万双交检无废品”等等,都可看出那种“针尖削铁”的精神。
这种勤俭作风已成为他们的传统。去年9月中旬,国家质量管理奖评审组的同志到“五塑”检查工作。一位评审组成员悄悄把一个装有20余公斤垃圾的箱子翻了个个儿检验是否有浪费现象。这位成员最后不得不感慨地说:“我真的没有找到一粒料!”
(七)
有一个故事或许可以为“针尖削铁”精神作另一种注脚。一天,厂长在厂内花坛中偶尔发现星星点点的原料颗粒。一查,原来是一位新来的工人因懒于回收,偷偷埋在那里的。他们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台台有账,人人有账,天天核算。于是一道“领料-成品=余料”的公式就把那位小青年查出来,因为他的余料不足斤数。
这种一丝不苟的严格作风,如今能在全厂长年坚持下去吗?这又是个谜。有件事可以解释它。那就是“五塑”的干部都能以身作则。每年上半年是生产旺季,1至5月干部不分官职大小,一律轮流到倒班车间跟班劳动;平时,则每周劳动一天,和工人一样定额。厂领导成员无论是上下班乘班车,还是分配住房,子女安排等,都和职工一样,不搞特殊化,这样,工人没法不听领导的。
“纪律普遍严不起来的原因在于干部不带头,制度只对别人不对自己。”这话说得实在好。没有严格认真的作风,干部不起表率作用,再好的制度也无用,“严、俭、精、实”也就会成为空壳。“五塑”在干部们的带动下,通过“严、俭、精、实”和“针尖削铁”精神,为企业打下良好基础,从而赢得大市场,获取高效益,乃至在塑料鞋行业始终“领导新潮”,也就不足为怪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