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大市场中的小景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3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生活面面观

  大市场中的小景观
新华社记者 何大新
呼声:市场上不少商品卖不出,而许多消费者所需要的东西却又买不到
污点:包装上印着金牌,货色却未必优质,评奖太多、太滥,名优产品怎能不贬值
烦恼:向外省市推销商品真难,许多省市明知地方保护主义不对,却仍在这样搞
柜台前的呼声
在沈阳市第二百货商店,一位姑娘连连向营业员诉苦:“为买一辆红颜色的金狮牌24自行车,我已经跑6趟了,结果每次不是没货就是刚卖完。既然大家都愿意买小型彩色车,为什么非让那些样式陈旧的‘大老黑’充斥柜台呢?”
车辆部营业员张桂兰告诉记者:新样式的自行车供不应求,一些厂家却死乞白赖地让我们代销“大老黑”,我们也有气,骑车的人不喜欢,你为谁生产?二楼针织部赵经理也说:如今,老式羊毛衫到处积压,新潮货却脱销断档。今春流行女毛外罩,我们拿着样子找工厂订货。找小厂,小厂在花色和数量上根本无法满足订货。找大厂,大厂说,我的产品已定型,转产太难。无奈,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顾客在柜台前摇头离去。
这就是当今市场中的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市场上有许多东西卖不动,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又无人生产,无货可卖。对此,我们的厂家作何感想?为什么企业不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看来,企业生产经营真正转到适应市场需要上来,需要在企业机制、经营思想上来一番变革。
金牌上的污点
一对中年夫妻徘徊在沈阳联营公司羊毛衫柜台前。女的说,就买那种商标上带奖牌的吧。男的说,看中哪件就买哪件,为啥非图那块牌牌。如今,带奖牌的东西多了,我看质量却未必好。
男顾客的话代表了当今许多消费者的看法。
联营公司电工部主任赵立平向记者介绍:柜台上摆着6种电风扇,个个都是“部优”。家电部主任吴迪也反映:这里经营的国产彩电分别来自江苏、广东、上海、北京、辽宁等产地,质量虽有差别,却都是一等奖。
据东北某省统计,这个省光国优、部优和省优产品目前就有5000多种,至于市优及各类大奖赛、杯赛、博览会、评优会授予的金银牌和称号就更多了。大到10万吨油轮,小到轮胎上的气门芯,几乎无所不包。据了解,目前在国内,多数省份都有上千种“省优”以上产品。
包装上印着金牌,货色却未必优质。大连一家商场的营业员反映,南方某市生产的吸尘器是部优产品,产量很高,就是开箱合格率太低。记者了解到:沈阳市一家农场生产的汽水在市场上根本没人愿意喝,却是“部优”产品;某机械公司下属的一个集体企业,产品连生产许可证尚未办理,便已向有关部门申报“部优”了。在沈阳市消费者协会,该会工作人员一边翻着一封封消费者寄来的投诉信,一边向记者抱怨:一些获金银牌和优质称号的彩电、冰箱、自行车,也因质量不好受到顾客的谴责。
评奖太多、太滥,关系奖、照顾奖,乃至花钱买奖,名优产品怎能不贬值?
推销员的烦恼
沈阳市第一制药厂销售公司总经理刘树桐向记者抱怨,“如今,想要向外省市推销商品,真是太难了。”
很多沈阳同行也与他有着同样的烦恼。33岁的杨欧在沈阳文具采购供应站负责推销。他说,目前开辟外销市场十分困难。大路货难推销,名优货也难推销。不少地方宁可卖当地产杂牌货,也不卖外地名优货。不久前,他们到黑龙江和内蒙古地区推销文具用品。对方明言,上头不准进外地货。接着又说,如果你们能拿点我们的货,我们也可以进你们的商品。
“您别光听沈阳人埋怨到外地推销难,我们从外地赶到这里推销,也照样碰壁。”在沈阳金城宾馆一楼大厅内,一位来自江苏常州一家农机厂的推销员向记者发牢骚,他这次是专程来推销农机配件的,由于当地有关部门的干预,老用户也拒绝订货了。两位来自吉林省辽源市的推销员则诉苦:到沈阳已经三天了,到处吃闭门羹,连一件商品也未推销出去。
东北某市一位副市长对记者说,从长远看,从宏观看,我们也知道这样做不对,是搞地方保护主义。可是从眼前看,谁不搞谁吃亏,因为周围省市已经搞起来。当你的产品被外地市场拒绝后,难道还会欢迎外地商品进来吗?当地的生产和就业谁管?地方财政收入谁管?
如何协调地方之间利益关系,如何解决宏观与微观的矛盾,如何既解决眼前困难又不为长远发展设置障碍?这些问题需要积极加以探索。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