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文学名著的失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2
第8版(副刊)
专栏:

  文学名著的失落
张雨生
走过青少年时代的人,回头想想,大都会记得,自己最初接触文学名著,几乎都在中学阶段。进入初中,慢慢不满于童话和小人书,阅读范围向中长篇小说扩展,《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等等开始进入视野。到了高中,窥视外国文学名著的心理强烈起来,《死魂灵》、《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等,被偷偷地装进书包。就多数人来说,文学名著的人物和故事,如今留在记忆中的,还多是初读时的印象。然而,在今天的青少年读者群中,文学名著却遭到了不应有的冷落。
一次讲课,涉及到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我问学生,谁知道每部书名,没有一人能回答。我在黑板上写出“家、春、秋”三字,说一字是一本书名,意为“高家春秋”。学生听了哈哈一笑,以为我幽默。大学生对文学名著茫然无知,与他们在中学时阅读状况有关。据南京一所重点中学的图书馆统计,去年一年,来此借阅文学名著的人数为零,《悲惨世界》、《茶花女》、《复活》均无人问津。好些中学兴办文学社团,奇怪的是,社团成员作为文学爱好者,也有许多人不读文学名著。对广东、四川、湖南等省的73个中学文学社团的近3000名成员作统计,就发现,有半数人没读过世界文学名著。北京某中学对两个班的学生问卷调查,不爱读三国、水浒、红楼的人数达87%。文学名著成为这么多青少年的盲区,这状况岂不让人忧虑!
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最需要关注的是青少年。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多种途径,阅读文学名著当是重要的一个。文学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社会进步的阶梯。如果一个人对中外文学名著一无所知,而又说他文化素养很高,那是不切实际的。文学名著的普及程度,以及对文学名著的欣赏水平,是社会文化素养高低的一个标志。可惜的是,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肩负追求升学率的沉重担子,大学生承受着学业导向的片面引导,阅读兴趣,求知范围,都变得相当狭窄。中外文学名著也被视为“闲书”,很难进入视野。
青少年疏远文学名著,与出版界、发行界的不正常状况,不无关系。前些天,一位同事对我说,他的孩子上中学了,想买几本古典名著读读,转了几家书店,都没买上。开始我不信,跑了几家书店,才知道果然如此。又问了几家个体书摊,回答都一样,他们不卖这类书。一个书商还拿出一则小品文,嬉皮笑脸地说:“名著不这样改改书名,上不了我们的架子。”我接过一看,是一大串“易名录”。如:《三国演义》——《铁哥儿们》,《水浒》——《孙二娘和她的一百多个男人》,《西游记》——《神妖大厮杀》,《红楼梦》——《女儿国秘闻》……
小品很幽默,我看了,心里却很苦涩。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出版界、发行界某种随波逐流的不良倾向。如不迅速扭转,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当然,“评”红楼,“批”水浒,曾刮过一阵旋风,教训深刻。作为长者、师者,拂去尘埃,使其光辉照进青少年的心灵,应是一种社会责任。倘若短视趋时,用人造的墙使青少年与文学名著隔膜起来,那将贻误子孙,愧对历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