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大企业续包早定盘子好——北京一机床刘庆桃厂长访谈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3
第2版(经济)
专栏:我说承包

  大企业续包早定盘子好
——北京一机床刘庆桃厂长访谈录
本报记者 张书政
时间:1990年7月13日下午。
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长刘庆桃,今年50岁,196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机械系后分配到该厂至今。现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市劳动模范、中国第二届20名优秀企业家之一。
记者:听说去年你们厂就签了续包合同,是吗?
刘厂长:是的。大企业续包还是早定盘子好。所以,1989年4月,我们就把第二轮承包的合同签了。我们认为,外部条件的变化不会无止境。国家、政府,包括与我们签订合同的发包方“一委四局一行”和企业,都是“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谁都要爱护谁。况且,承包合同中还对发包方的义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外部环境变化莫测论”是没有根据的,续包中采取观望态度是不足取的。
记者:承包之路走对了!
刘厂长:是的,我们还要继续往前走。既然早晚得签,还是早签比晚签好。当然,我不是说,谁签了合同,谁就是“马列”,人家没签合同的厂长就不是“马列”,我没这个意思。因为各地、各厂的具体情况不同嘛!
早点签续包合同有许多好处。首先,新一轮承包的衔接工作在厂里叫响后,有利于激励职工按时完成第一轮承包任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记者:早定续包盘子还有什么好处?
刘厂长: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制订企业近期发展战略。大企业“船大难掉头”。我们厂有职工近万名,是国家最大的铣床制造厂。不早点把续包的总盘子定下来,不知道“八五”期间企业要保多少“上交”、要保多少“技改”,厂长心里不打鼓吗?我怎么研究、制订开发多少新产品、安排多少技改项目呢?怎么搞好产品结构调整、安排企业内部层层承包呢?
另外,新一轮承包的生产启动也是个大问题。上一轮承包干了4年啦,虽然没有达到人困马乏、精疲力尽的程度,可是,年年挖潜,月月拚搏,企业各方面的消耗都很大。早点订续包合同,有利于企业在职工思想上、原材料上、资金上、技术与设备上,都为第二轮承包的生产启动及时作好准备。
我们厂以第一轮承包的最末一年——也就是1990年合同上规定的应上缴利税额为基数,第二轮的5年承包期中,每年给国家上缴的财政收入都要完成“基数”,还要完成在前一年上缴的基础上再递增5%的数额。整个“八五”期间,共给国家上缴财政收入11509万元。同时,要保的技改费用预计1.2亿元,其中,自筹9000万元,贷款3000万元。我们厂已制订出《“八五”技术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八五”及“九五”期间向现代化迈进的工艺规划纲要》。
当前,尽管企业承包的形势还很严峻,工业生产也有不少困难,可是,搞好两轮承包的衔接促进了企业管理,我们厂上下情绪高,干劲大,到7月末就能完成第一轮承包的合同指标,从8月份开始,就干第二轮承包期的活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