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雨果笔下的圆明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3
第4版(要闻)
专栏:

  雨果笔下的圆明园
杨戈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曾向世人述说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愤懑。
1861年11月,他在给夏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首先不无惋惜地赞美了圆明园这一人类文化的奇迹,他说:“在地球上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叫做夏宫(指圆明园)。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向神往的,如同月宫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就是这样一座建筑。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圆明园的确是世界上最宏大精美最富丽堂皇的宫廷花园。这座占地5200余亩的皇家御苑内,平坦的汀屿,蜿蜒的小径,粼粼的波光,潺潺的流水,喷涌的飞瀑,园林花草,亭台宫阙,装点出了“仙山琼阁”、“琼楼玉宇”、“海市蜃楼”、“桃花园”、“杏花村”等等稀世佳景。真是“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英国侵略军随军牧师马卡吉一见这人间仙境即惊咤不已:“必须有一位身兼诗人、画家、美术鉴赏家、中国学者和其他别种天才的人物,才能写尽园景,形容尽致,给你些微的概念……”雨果盛赞:“即使把我国(编者按:指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凡是人民——几乎是神奇的人民的想象所能创造出来的一切,都在夏宫身上得到体现。”说到此处雨果愤怒地控诉:“这个神奇的世界现在不见了。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夏宫,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夏宫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笑哈哈地回到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这就是法兰西人民的声音!正如雨果所说:“统治者犯下的罪行同被统治者是不相干的:政府会是强盗,可是人民永远不会。我渴望有朝一日法国能摆脱重负,清洗罪恶,把这些财富归还被掠的中国。”然而雨果对中国人民的善意很难实现。因为,资本主义本来就是在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和压榨中发展起来的,是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养肥了西方资本家的肚皮,灌溉了所谓资本主义的“文明”。侵略者如果似人民那般的善良,那他就不会侵略和掠夺了。
一个外国人对其本国的强盗侵略他国异族而造成的苦难表现了如此巨大的义愤,这是令人尊敬的。然而令人难以想象的是,面对历史的劫难,我国去年动乱中的某些“精英”居然根本无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竟丧尽天良地要中国当“三百年殖民地”,重新回到任人欺凌、宰割的苦难年代。听到这丧心病狂的吠叫,每个正直的中国人都只能嗤之以鼻!
好在动乱“精英”只不过是几个碰壁的苍蝇。值得我们警觉的倒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我们自己的有些同志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模糊观念。他们忘记了不同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也谙于不同国家不同的复杂现实,颇有点像《红楼梦》里初进荣国府的刘姥姥,一接触资本主义的灯红酒绿,便眼睛昏花,神志迷乱,看不到它腐朽衰败的本质了。他们根本不曾想过,外国阔佬的英镑、美元上熔铸着中国人民血泪凝成的黄金、白银;列强的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中国的价值连城的稀世国宝。甚至当年画家唐岱、沈源所绘制的圆明园的四十景图咏的原本也还在巴黎图书馆,中国人要一睹这座名园往昔的风采,还得飘洋过海到他们那里去拍照!列宁说得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某些所谓的“精英”最后走上了背叛祖国的道路,不正是因为忘记了过去吗?
                     (原载《解放军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