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山丁子飘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4
第8版(副刊)
专栏:“金马”人物特写征文

  山丁子飘香
戈宝营 张宗礼
列车在奔驰。刘衍德的心在飞驰。已经到了那被海拉尔河镶上银边的草原煤城——大雁。在那静谧的河两岸的草地、山背上,顽强地生长着一种野果树——山丁子。他喜欢咀嚼、品味像他的脸膛一样红润的山丁子果,喜欢那从不挑肥拣瘦,在高寒和蛮荒地带也能扎根生长的山丁子林。
此刻,他的心甜丝丝的。又是一次“不虚此行”。
7年前,刘衍德升任大雁矿务局矿建工程处处长。这位在煤矿基本建设战线工作了32年的山东汉子,凭着他齐鲁人特有的豪迈之气,把全处两千来号人凝聚在一起,借着经济体制改革大潮的东风,酣畅淋漓地扑腾了一年,使企业由亏损转而盈利。正当人们憧憬更美好的前程时,一纸电文传来:矿建处承建的三项工程有两项砍掉,另一项缩小规模。全国都在压缩基建投资!
那一阵的日子过得真揪心啊!看着手下几千号职工、家属几个月领不到工资,悲哀的叹息,愤怒的吼叫、粗鲁的咒骂,刘衍德似万箭穿心。他能理解他们。可正是这份理解,使他食不甘味,寝不安眠。
刘衍德在家喝着闷酒,妻子在旁凄然一笑:“你就找领导说说,别干了不就得了。”
“啪!”老刘把筷子摔在桌上,“党啥时候用你?不就是有困难才让我带领大伙干吗!”重允诺,讲信义,是他做人的一贯之道。他从两方面看待自己肩负的义务:党把这副担子交给他,他要报答这份信任;两千来号工人弟兄端着饭碗,指望着他在此时有所作为。这种“义务观”也许简单了点儿,但对今天的一个基层干部来讲,能执著于此,不是最基本而难得的品质吗?
如今,日子总算翻过身来了。能奔到这个份儿上,刘衍德忘不了全处的伙计们。在那找米下锅的日子里,大伙儿显露出的和舟共济、同心协力的劲头,真是感人至深啊!派出去找活儿的人,冷面孔、凉板凳、闭门羹,全吃够了。有个协作单位来了人,整天好吃好喝陪着玩,就是不谈正事……这一切,他们都咬着牙忍下了。最后,他们终于以节省投资40余万元承包了一个因地质条件差而一度停工的项目,找到了第一瓢下锅米。在又承包了几处地方煤矿的施工之后,起决定作用的要数辽宁铁法矿务局三台子矿一项风井工程的中标了。参加投标的角逐对手都是专业化队伍。辽源工程处由局长亲自带队,每天大小车进进出出,多方接洽;还有一个工程处曾被甲方邀请来施工,一切了如指掌。唯有刘衍德的队伍是初来乍到,两眼摸黑。可谁能想到,最终取得胜利的就是他们——工期较标底提前15天,工程造价比标底低74万元。从此,被动的局面彻底扭转了。他们的工程成了当地施工单位的楷模。
成功的背后,有大伙的苦和累,也有刘衍德的果敢决断、知人善任。当他决定把队伍拉出去闯荡的时候,他深知光有领导的魄力不行。也许是因为他生自那诚笃、敦厚的道德之乡吧,他的“带兵之道”也透着他的为人:老技术科长几十年勤勤恳恳,功不可没,但毕竟年岁不饶人,业务上那一套也不适应今天的形势;一位年轻人风华正茂,技术上真有锐气,可性格上似乎不宜协调部属。刘衍德说,人无完人,缺点可在干中弥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块钢确是用在了刀刃上。对下来的老科长,也绝不“冷处理”——工会副主席正是他发挥光和热的好位置。
局里一个兄弟单位借用了刘衍德手下的两位技术工人。看到他俩技术好、作风硬,便有意许以晋级等优厚条件,将他俩挖过来。可他俩回答:“矿建处的心里装着我们,处长像牵挂家人一样牵挂我们。我们对矿建处有感情。”这几年,为了使在外施工的职工安心,家属有依靠,处里设立了家属接待站,专司排忧解难:帮着买煤、买粮、照顾老幼……有个职工家属病了,处里派人管家照料孩子,连家禽都给喂好。1985—1989年,处里发救济款达6.8万元,给职工解决困难2269人次。
列车一阵颤动。刘衍德朝外望去。哦,又到家了。可惜,呆不了几天,又要踏上新的征程。因为此行他又为自己的队伍开辟了新的疆场——在巴基斯坦,在伊拉克……在那遥远的地方,也会孕育出甜美的山丁子果吧!
       (作者单位:内蒙古呼盟大雁矿务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