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大型体育运动会是不是纯消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5
第4版(要闻)
专栏:体育

  大型体育运动会是不是纯消费?
本报记者 吴骅
友好运动会开始前后,不时听到和看到有关友好运动会费用问题的议论。在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向友好运动会的发起人特纳公司董事长尖锐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有4年一次的奥运会,是否有必要在中间举办这种开支巨大的世界性综合运动会?”
“投资数额究竟多大?能否像洛杉矶奥运会一样赢利。”更有人反对这种投资,认为不如把钱用于发展美国的体育、或社会福利事业上。
特纳先生的回答很干脆,友好运动会是给世界高水平运动员又一次表现的机会,并非为了赢利。就像一个喜爱棒球的美国人从来不会计较一场精采比赛的票价一样。
听到这些,不由使人联想起有关亚运会开支的种种议论。
有人认为体育是一种纯消费,看不到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在物质生活满足后的一种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就个人而言,在表面上消费的后面,人们无论是从事体育或作为旁观者都从这种消费中得到了健康和乐趣。就大型体育运动会来说,它的社会效益就更加明显,社会各方面那么多人参与,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也表现出一种凝聚力。
还要看到,我们为亚运会修建的体育场馆和市政工程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投入,它将极大地丰富首都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
目前,世界上不少体育及非体育机构在政府的支持下,争相承揽大型体育运动会,究其原因恐怕更多的仍是着眼于展示其综合国力。这个趋势,似乎可以启发人们思考:大型体育运动会是不是纯消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