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议“对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5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编后

议“对号”
司徒之
童本华以坚强的党性和一身正气给人们留下了榜样;他遗下的77张礼品券,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思索。比如,有些人关心这些礼品券中“有没有本单位的”,就值得一议。
关心本单位“有没有”,当然说明本单位曾“有过”,以致连礼品券到底送给哪些人了也记不清。事到如今,即使弄清楚了那77张礼品券有或者没有本单位的,实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问题就在这里。有些人“对号”是为了纠正错误,而有些人则是为了掩饰错误。后一种人信奉“只要做得巧,谁也不知道”。于是,“没有”,他们如释重负;“有”,则又要使巧弄技了。
要说“对号”正确的态度是前者。纠正不正之风,是全社会的责任。童本华这样的人越多,国家发展越快;而送礼行贿之类越能“屡试不爽”。因此,每一个惯于送礼甚至以此为自豪的人,都应在童本华面前感到愧疚。从个人说,采取前一种态度也是明智之举。党纪国法严明,“上得山多终遇虎”的!
童本华做出了榜样,我们都应该见贤思齐。这,大概是最值得提倡的“对号”态度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