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与时代同步的艺术家——邵宇画作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与时代同步的艺术家
——邵宇画作读后
孟伟哉
我记忆里存储着若干中国和外国画家的名字。我记得这些名字,是因为我赏读过他们的画,他们的画给了我强烈深刻的印象:给我愉悦,引我共鸣,让我思索或令我向往,总之是激动了我的心智和感情。邵宇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
每一个有相当经历的文艺家,都可以编一份创作年谱或作品目录,但这种年谱和目录,不一定具有同样的性质和价值。当我较为系统地按创作时间的顺序来看邵宇同志的作品时,当我了解到他的经历和这些作品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时,我发现——
他是一个战士型画家,战斗的画家。他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他的艺术创作是他捍卫自己的理想、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的武器。
他从1936年起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将近60年的岁月里,他参加过进步的学生运动,在党的组织里、在革命军队里、在革命根据地的基层政权里从事实际工作;新中国建立前他从事报纸新闻工作;新中国建立后至今,他在继续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之外,又兼任文艺团体(美术家协会)的工作。至今,他仍然是一名实际工作者,绘画,其实是他的一项业余工作,但绝不是偶一为之的自娱性消遣性事情,而是倾注了他的浓烈感情的严肃事业。正因为他是一名实际工作者,是直接参与变革现实的一员,而又掌握绘画技巧并以绘画艺术加倍地参与摧毁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实践,这就使他的作品呈现着一个极明显的特点和优点,那就是与他的时代的革命律动同步。
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几件代表性作品来纵观他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30年代、40年代,邵宇画了《盲人》(1935)、《乞丐》(1938)和连环画《土地》(1947)。通过这些作品,他表现了中国农民、中国农村的无产者和半无产者的深重的苦难,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它的社会潜力、动力和伟力之所在。他的这一类作品,可以说以农民渴望得到土地为立意之基础和主题之中心。如果说他的《盲人》(素描头像)和《乞丐》(油画头像)让我们看到的是有苦无处诉的沉默和麻木,那末在《土地》(炭笔画)里,他让我们看到的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的觉醒和斗争。
1941年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反动派对英勇抗日的新四军的一次阴谋围歼,而邵宇是这次阴谋的受害者和见证人之一,当时他和他的成千的战友被关进了上饶集中营。这一事件的深刻性严峻性和复杂性,以及在上饶集中营里炼狱般的经历,给了邵宇终生不忘的教育,以至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还抑制不住地要把它化为艺术的记录,这就是《上饶集中营》(炭笔画、水墨画·1951)和《千山万水》(水墨画·1953)两套连环画。这两套连环画或为组画,不仅艺术表现上更成熟、更有力度,形式上更富变化,其内容也更丰富。像《上饶集中营》里的《跑步》、《夜》和《赤石暴动》,像《千山万水》中的《老爹》、《一九四二年的上海》和《这里是严肃的斗争》,那气势、那场面、那情景,那控诉、那抗议、那坚毅,没有心灵的深深的激荡,是绝画不出来的。
邵宇从一走上画坛就不是“沙龙派”,不是“宾馆派”,不是客卿——“食客派”,而是“露天派”、“野战派”、“群体派”。我认为我这样讲是有道理的。我们看邵宇的画,总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群体场面,而邵宇似乎也很长于以看似粗放实则洗练的手法,表现群众场面和群体气氛。但在他笔下的群体决不是照相式的,而是匠心独运地讲究布局和结构,因而比现实生活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
这里,不能不特别提到他的炭笔速写《炸不断的桥》、《天安门广场》等作品。新中国诞生,邵宇第二次进北京,欣喜异常。他热情地参与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初创工作。但是,美帝国主义挑起了朝鲜战争,共和国有被扼杀在摇篮里的危险。危难关头,征尘未洗的邵宇以战士的姿态和艺术家的情怀,重上战场,于1951年到达朝鲜前线。在炮声和硝烟里,他用速写这种轻便迅捷的形式画了大气磅礴的《行军》、《炸不断的桥》、《肉线》等组画,抑制不住地自己配诗,热情地讴歌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我特别欣赏《炸不断的桥》这幅作品。它给我以民族精神、革命脊骨的感觉,英勇不屈,断而复续。
面对《天安门广场》这件动感很强、气势宏伟、热烈奔腾的作品,于人海旗浪之间,我仿佛听到震天的欢呼,动地的凯歌,它反映的是同仇敌忾的抗美援朝的历史性瞬间。它虽不是描绘开国大典当日的盛况,却使我们想到开国与保国同样伟大艰难。
战争年月,由于印刷条件困难,邵宇创作了许多木刻艺术品。同样由于物质材料限制,那时,他充分运用了速写这一艺术手段和艺术形式。至今,他仍经常带着速写簿,有时简直就是普通笔记本,养成一种极宝贵的习惯,以很强的绘画意识,比写日记的人更勤快地实地画着速写。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艺术家邵宇的物质手段和艺术风貌有了新的变化、新的发展。从50年代中期起,在继续保持单色速写风格的同时,我们看到,他画幅的色彩多起来了(包括油彩粉笔和水彩速写),有时达到斑斓浓烈的程度。从那时以迄目前,他作了大量水彩画和单色与多色中国画,这里,我想特别提到他的水彩画《黄河》(1979)。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令画家挥毫者多矣。但邵宇的这幅《黄河》独具特色,粗犷热烈,显示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他用带些夸张的赭红和有力自如的笔触,表现黄河之水的奔腾,而在这湍急的黄河之水上,又横出一座大桥。大桥之上是青灰朦胧的高天,天幕下端,画的左上角,红日似隐似显。人们一看便知这是兰州的黄河及其大桥,但严格说来画家却省略了大桥对面的许多景物,例如那些山岭。因此这既是现场纪实的水彩速写,又是富于浪漫情调的创作。他略去了那些作为衬景的山影而突出河与桥,使这桥如堤如山横亘于长天骄阳之下,构图简洁却显示了艺术概括性,寓丰富于简明,意味隽永;我们感到了那咆哮奔突的河水之力,更感到了制服水流架设大桥的人类之力;而这正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劳动人民。
邵宇创作了多幅以长城为主题的中国画,有单色水墨的,有多色彩墨的;有的竖向构图,使长城仿佛顶天立地,让观者向上再向上;有的横向布局,使长城仿佛横空出世、迎面扑来,令观者感到力量无穷;有的横竖兼具,又叫人感到丰富和深邃,如《古北口》。单色水墨者,让人感到凝重庄严;多色彩墨者,让人感受到热情与朝气……他的长城画可以称为组画或系列画,作为专题论述也够写一篇长文的。这里约略提到,是想证明,艺术家邵宇在这些作品中,把他的爱国主义情愫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美好地统一起来了。
1976年,邵宇一挥而就了中国画《烛》,一支红烛形象鲜明、夺人眼目。那是他在清明节为缅怀伟大的共产主义者周恩来同志而作的,我们不难想象他胸中的激情。其题词是:“心线正直,表里通红;浑身是火,一生光明;风吹不熄,磊落始终。”他曾把这幅画编印在他的一部作品选的最后,这使我们理解到,他心目中的人生楷模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的崇高理想也正是他的奋斗目标。
邵宇的作品很多,而且他还会创作许多;但是,至此,我觉得我们确实可以说:他是一位革命的战斗的浪漫而又现实的艺术家,也因此,他的艺术方能与时代同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