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也谈“面包失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6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也谈“面包失宠”
文牛
读了7月15日张小湖写的经济漫笔《洋面包失宠三思》,也有点想法,说上几句。
张文在“面包”前面加了个“洋”字,从来历上说是正确的,面包确实是从“外洋”传进来的。但决不是因为它姓“洋”我们就要排斥它。正像许多“洋”东西,只要有用,我们就应该“拿来”一样,面包自然也不应例外。
平心而论,面包作为一种食品,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的馒头相比,有它自己的优点。比如容易保存,不像馒头那样容易馊;再如它常带有包装,容易携带;它较为松软(馒头冷了就发硬),吃起来口感较好,牙口不好的人也可以吃;它可以增加各种作料和夹心,使品种丰富多采,能满足人们多种口味、多种吃法……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对面包也是很感兴趣的,也常买来吃。
但近来,每次吃面包的时候,也总伴随着一些“思想斗争”。“斗争”在哪里?价钱太高了!一个一两左右的面包,要6角7角8角甚至1元以上!每次吃完,总有一种“挨宰”的感觉。
可见,“洋面包”之所以“失宠”,并不在于面包本身,而在于有的厂家借着“洋”字拚命抬高面包的价格,似乎冠以什么“法式”、“俄式”、“德式”、“澳式”、“美式”之类,便可以敞开口涨价了,给人以借“洋”敲竹杠的味道。问题恐怕是出在这儿。
本人写此文时,旁边有一同事插言附和:“面包我不吃!一是太贵;二是味儿不顺口。”我想,面包还是要做的,只是不要“无根据”地贵;味道也尽量地道些,吃的人就会多起来;有的人不愿吃,当然应尊重人家的自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