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大有希望的事业——记漳州市的农业综合开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2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大有希望的事业
 ——记漳州市的农业综合开发
新华社记者 肖辉家
福建省漳州市近几年兴起了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成片的山海资源得到利用。
隆冬季节,漳州大地却热气腾腾,记者随处可以看到农业综合开发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显著的开发效益
漳州市大规模农业综合开发自1985年始,5年间,全市利用荒山种果58万亩,利用浅海滩涂养殖对虾、贝藻类15万亩,两项相加,等于全市每个农户增加1亩生产面积,全市水果产量增长2倍,水产品产量增长85.7%。龙海、漳浦、东山等县农业综合开发的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0—50%。
显著的开发效益,重新唤起了人们务农的热情。在平和县城记者听说,前一段为栽树种果,全县60万人次上山整地挖坑,县直机关的干部也全部出动,市面上的锄头和解放鞋都脱销了。
漳州的农业综合开发在深化农村改革、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富余的劳力与潜在的农业资源结合了起来。漳州人均只有6分多耕地,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但山海资源丰富。1985年以来,全市已有40万劳力转向农业综合开发。劳力剩余矛盾得到缓解,潜在农业资源也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农业开发的兴起,还使农村闲散资金有了正确的流向。农民说这是把手中的闲钱“存到山上的‘银行’里”。南靖县1985年以来利用荒山种果12万亩,投资7200多万元,其中农民个人投入占80%多。钱少的地区,农民就采取“以工换钱”的办法:用工自投,种苗自育,肥料自积,技术自学。
贫困山区也动起来了。漳州山地占75%,山区经济还比较落后,其优势在资源,如今,人们认识到脱贫的出路在开发。记者在采访中看到许多靠种果脱贫致富的乡村和农户。南靖县1984年农民人均收入372元,1988年上升到715元,7100户贫困户中有4200户靠发展果业脱贫。福建省出名的贫困县平和县,89%的贫困户已通过种果种竹为主的农业开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开发还推动了创汇农业的发展。漳州市地处闽南三角开发区,许多农业开发项目就是创汇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汇农业又为山海资源开发积累了资金和技术。东山县对虾和芦笋出口近两年的产值占了农业总产值的80%。
“多轮转动”带来“万马奔腾”
漳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形势,用当地干部的话来概括是:“多轮滚动、万马奔腾”。国营、集体、农户和联合体四轮并转,推动着漳州市的农业开发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南靖县近3年种果面积等于过去30多年总和的两倍。记者在南靖放眼望山,只见“头戴帽(造林),腰缠带(种果),脚穿靴(种竹)”,黄灿灿的柑桔挂满枝头,绿油油的竹子环绕房前房后。1986年初,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利用荒山种果实现“四个一”的决策,要求到1990年县办1万亩水果基地,各乡办1000亩果场,各村办1000亩果园,每个农户种100株果树。经过4个冬春的努力,全县水果面积由4.6万亩增加到16万亩,总产量由1万多吨增加到5万吨。目前全县乡、村两级办果场年收入达6000多万元。乡村用这些资金扶持贫困户上山种果、支援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给集体经济注入了活力,集体经济的发展又增强了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重视乡、村集体开发的同时,各地积极鼓励农民一家一户的开发经营,创办家庭小果园、小杉园、小竹园、小茶园、小药园。长泰县提出“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允许农民对自留山以外的国营、集体的荒山荒坡承包经营。平和县把功夫用在系列化服务上,通过规划定向、技术指导、择优扶持、提供信息、开拓加工销售渠道等措施,把千家万户的多样化种植逐步纳入了定向有序的发展轨道。
经济、技术力量比较雄厚的国营林场、果场和农场同乡村搞合作,开发自然条件较差的荒山、荒坡。华安县4个国营林场采用“一带二”的办法,分别与附近8个乡镇联合办农场,共同开发荒山,收益共享。
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一些专业化生产带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记者先后看到的就有:香蕉带、荔枝带、柑桔带、对虾养殖带、芦笋基地、优质柚子基地。这些基地有的数千亩,有的几万亩或几十万亩,有的连绵一二百公里,郁郁葱葱,蔚为壮观。
热潮中的冷静思索
在漳州市农业综合开发的热潮中,各级干部没有忘记冷静地思考,他们一边带领群众苦干,一边从历史和现实中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既要充分发动群众,又不能重复过去大呼隆的做法。如果片面强调群众声势和开发规模,不对资源、资金、基础设施、生产技术等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就有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劳民伤财。1983年,漳浦县总动员,两年时间就开发荒山7.5万亩。由于资金不落实,管理跟不上,种苗质量差,技术不配套,不少地方开发的效益低、见效慢,有些农民一户承包开发上百亩荒山,种下果苗后无力经营,只好再度抛荒。后来,县里改变做法,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并把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从1985年底到1989年末,全县虽然只开发荒山3.4万亩,但开发一片,成功一片。
——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实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漳州一些地方在六七十年代也曾搞过开发性生产,但往往把开发当开荒,结果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旱涝灾害频频发生。吸取历史的教训,市委书记童万亨提出“林果竹业一齐上,绿化致富一起抓”的开发方针。市里作出明确规定,禁止顺坡开山种菠萝、茶叶;开山种果要搞水平梯田;挖坑种果要留草地。南靖县三千山上的县办园艺场场长刘天才告诉记者:山上有一半的果树投产一二十年了,亩产柑桔还保持在2500公斤左右,就是因为果园上面的山顶上有800多亩树林作“保护伞”。
——坚持综合开发,实现从资源开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转化。以市场为导向,具有强烈的商品性,是开发性农业的特点之一。而山区的农业囿于自身的封闭条件,往往按价格作顺向调整,造成“早干的发财,迟干的遭灾”。近年来,漳州市已开始注意把资源开发同产品开发、市场开发连结起来,认真抓加工、保鲜、销售的配套衔接。前些年,龙海县九湖乡经常发生“水果丰收果农愁”的情况。后来果农们自己组织起来,根据市场需求,办起了干果加工场、罐头厂和蜜饯厂,还有为果品加工提供包装配套的纸箱厂、木箱厂、果汁瓶厂等,形成了一个以果品加工为龙头的系列化企业群体。随后又向流通领域延伸,组建起13个经理部、125个购销站、60多个运销户和联营体,每年经销的农副产品占全乡农副产品总销量的85%。这里出产的荔枝和水仙花,尽管年年增产,在国内外市场却畅销不衰,农民从事开发性生产的热情因此不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