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胡同口的利税大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22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胡同口的利税大户
本报记者 颜世贵
坐落在东四5条胡同口的北京日化三厂,虽说占地只有3300平方米,生产、办公都挤在一幢楼里,但在全国2000个同行企业中,却人均创利税第一,年产值位居第三。
厂长吕实璟,是位从身背产品包走街串户的推销员成长起来的精明人。在他狭小的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访问。
日化三厂原是北京日化一厂的一个车间,1975年划出扩建成今天这个规模。现有职工400余人,固定资产1100多万元。产品分五大类近200个品种,形成奥琪、素馨、宝贝、华姿四大系列。其中有7种产品获部级、市级名优称号,有8种产品获国家经委“金龙奖”。
然而在1983年之前,这个厂还处于濒临破产的困境,是改革给它带来了生机。从1984年到1988年,总产值由1499万元猛增至8052万元,5年翻了两番半。
“1988年销售额超过亿元大关,实现利税2450万元,1989年在这个水平上又有提高,利税达到2600万元,成为北京市的利税大户。”吕厂长拿出报表给我看,“尽管遇到了一些不利因素,但都被克服了。现在,我们的主导产品在全国市场覆盖率已达95%,还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及香港地区。”
回顾日化三厂的成功之道,吕厂长颇有感触。
化妆品的时代感是很强的,其竞争也异常激烈。可是日化三厂过去缺少这个观念,都是按照下达的指标生产的,产品由百货公司包销,厂里没有经营活动,只设一名开票员。技术人员研制产品也是闭门造车,不问市场。因而产值一直徘徊在1000万元左右。到了1982年,百货公司改变了方针,适销的才要。这年一季度的订货额仅5万元,尚不足日化三厂一天的产值。企业的出路何在?是接受改革的挑战,还是放员回家?厂领导不得不开始新的思考。在发动全厂充分讨论之后,他们抽调出十多人,成立自己的销售队伍,兵分数路,深入到全国15个省市200多个商场和批发部,边调查边推销,历时一个月。他们从中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也找到了企业生存的希望。于是,对产品逐个进行了分析取舍,并从此“转轨变型”,决定从研制潮流产品上、从开拓市场占领市场上、从为市场服务保证供应上下功夫。当年他们就推出了一批适销对路的产品。受到顾客启发而研制出来的“奥琪”抗皱美容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个产品克服了以前化妆品缺乏考虑不同人、不同年龄、不同心理和不同需要的特点,走在了化妆品向专业化、营养化发展的前面,至今风靡市场,长盛不衰。
化妆品林立,要想立于不败之地,物美价廉至关紧要。日化三厂坚持采用国际80年代先进标准,不惜投资60万元,对包装车间进行净化改造,以最高分获得北京市卫生许可证第一名。生产中,对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每一个环节都有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办法。严格做到:不合格的材料不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到下道工序,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厂,使消费者有一种放心感。产品出厂后实行三包,有专人负责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向用户提供满意的答复。与此同时,还进口了皮肤测试仪和头发测试仪,并请日本资生堂帮助培训美容人才,组建了自己的美容队,在各地巡回服务,以科学技术指导消费,促进销售。
“当然这还不够。”吕厂长说,产品开发要不断推陈出新,经营战略同样也要不断推陈出新。为此,他每年有几个月时间在外了解市场,收集信息。他对我说:“我是承包上来的厂长,我要珍惜这个机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