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普及与提高——从辽宁的小品表演想到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7
第8版(副刊)
专栏:

  普及与提高
——从辽宁的小品表演想到的
白长青
眼下,正在兴起一股小品表演热。
在这股热中,辽宁的小品表演已几番“亮相”,颇为引人注意。辽宁“笑星”赵本山,在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了小品《相亲》。另一个辽宁演员黄宏以小品《超生游击队》和《难兄难弟》,为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所熟悉。在《中国电视报》评选的春节晚会最佳节目中,赵本山的小品雄居榜首。
过去,有人是瞧不上小品的,它只是逗逗乐,像只“丑小鸭”,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它怎么会这么快地崛起,并得到群众广泛的认同呢?从辽宁的小品表演中,或许能获得一些启示。
看过辽宁的小品表演,给人的一个直观感受就是相当“土”气。无论是满台操着的辽宁地方话,无论是演员滑稽可笑的动作,还是那脱口而出的大实话,插诨逗乐的笑料,都给人一种又“土”又“俗”的感觉。
可这土里土气的“下里巴人”,演出效果却意外的好。它会使你时而会心地,时而忍俊不禁地捧腹大笑,甚至过后也能津津乐道一阵子。而笑过之后,品品味,你又不得不承认,它太真实了。你会由此产生一些新的感受。你不得不同意,小品也是艺术,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特殊美感的艺术。它通过对现实生活原型的夸张、变形、模仿诸种综合的表演形式,鞭挞、揭露、讽刺、歌颂当前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有着明确的思想主题和爱憎感,从而发人思索。它使观众在不知不觉的欣赏中,忘记了外在的“土”,而感到内在的“真”,感受到,并接受了一种美的内涵。从其独特的审美效果来讲,小品不愧是化丑为美的艺术,也是小中见大的艺术。
辽宁小品表演的成功还说明,艺术的夸张与讽刺,要掌握个“度”。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演员的临场发挥,都要做到恰到好处。夸张过度便失去了真实,讽刺过分便成了庸俗,观众便认为假,不真实。不仅不能化丑为美,反而是丑上添丑了。在这一点,辽宁的小品都基本掌握了其中的“火候”(当然,也有个别过头的)。《相亲》中赵本山扮演的去代儿相亲的老汉,《超生游击队》中黄宏扮演的多子女的盲流型的父亲,都较好把握了角色的性格,举手投足,惟妙惟肖,表演得地道实在。这说明演员具有一种较好的自我控制意识。他在舞台上从事着一丝不苟的创作,而不是单纯的娱乐。演员不是为了“逗”而去“逗”,他既在作戏,又是在生活。这样,观众在感觉上便产生这既像生活,又不像生活的触动。观众既是在轻松欢悦的看戏,感到鞭挞不良风气的痛快,又会有自我对照的种种体验。这种良好的接受效果,反映了演出的一种综合的整体的艺术素养。
小品的“土”气,既有它能受欢迎的这一面,也有它艺术档次还不够高这一点。它可以满足观众于一时,但要保持观众长久的爱好,就非走提高自己这条路不可。这就提出了一个任务,它不仅要做到适应观众的口味,还应该努力去提高观众的口味。这是普及基础上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也是一次主体的美的精神的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小品的受欢迎,说明大多数观众对过去一些脱离群众、贵族式的自我表现的作品的厌倦和反效应。群众在寻找与他们的生活贴得更近、更能反映他们丰富情感的美的东西。而小品,就适时地起到了他们需要的文艺轻骑兵的作用。所以,小品的走俏,乃在情理之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