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尊重史实 实事求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8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尊重史实 实事求是
伍修权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在十年斗争中,它创造了鄂豫皖、川陕两大革命根据地,转战于湖北、河南、安徽、陕西、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诸省。极盛时兵力达五个军8万余人。在10年间歼灭国民党军队30余万人。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历史是光荣的,又是艰苦曲折的。它不仅经历了与三次“左”倾机会主义的斗争,而且受到了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危害。它进行过两次战略大转移;它在长征路上数越雪山三过草地,不仅要和敌人进行英勇斗争,而且要征服恶劣自然条件给予的各种磨难。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一部又奉中央军委命令西渡黄河,转战于巴丹吉林沙漠和祁连雪山之间。
〈一〉
红四方面军是一支善于打硬仗、打大仗的部队。它在军事斗争方面写下了极灿烂的篇章。
在鄂豫皖时期,在方面军歼敌一万余人取得第一、第二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蒋介石又组织对鄂豫皖地区第三次围剿。为粉碎这次围剿,从1931年11月上旬到1932年6月中旬,红四方面军连续发起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次进攻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6万余人。其中苏家埠战役,历时48天,歼灭敌人3万余人,生俘敌总指挥一人、旅长五人、团长12人及以下官兵1.8万余人。
在川陕时期,在方面军歼敌两万余人,粉碎了川陕边“剿匪”督办田颂尧三路围攻之后,蒋介石又委任刘湘为“剿匪”总司令,组织四川各路军阀,对四方面军进行六路围攻。这次围攻从1933年11月持续到1934年8月。方面军以扩编不久的30余团兵力抗击敌140余团的进攻。奋战10个月,毙伤敌路(相当于师)司令以下6万余人,俘敌旅长以下官兵2万余人,缴获各种枪3万余支,各种炮百余门。致使刘湘向蒋介石哀呼“官损5千,兵折8万,难乎为继”。
在长征时期,红四方面军也打了不少硬仗和大仗。如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在1935年春,强渡嘉陵江战役,历时24天歼敌12个团1万余人;1935年夏的土门战役,历时20天歼敌1万余人;以及1935年冬的天芦之战,百丈之战,每役均歼敌1万余人。使国民党中央军、地方军胆战心惊。
红四方面军是在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边界地区农民起义中产生的,并在这一独立的斗争环境中,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它和敌人长期斗争中,在军事上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如红四方面军的前身七军的“昼伏夜动、声东击西、远袭近止、绕南进北”的16字诀;11军的七条军事原则;红一军的飘忽战略;以及红四方面军成立后,在鄂豫皖地区的“围点打援”;在川陕地区的“收紧阵地”等等。都是在特定环境、特定地区和特定敌人的作战实践中逐渐总结创造出来的卓越战术。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对这支部队的建军思想、斗争历程和作战经验,有全面、详实的叙述,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战史。
〈二〉
红四方面军进行过两次大的战略转移,在中国工农红军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次是由于反第四次“围剿”失败,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西征;再一次是为了策应中央红军北上,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全部撤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加入了长征。战史编者研究了历史文件,分析了当时情况,对这两大事件,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1932年夏,蒋介石投入了30余万人,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大规模“围剿”。由于当时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主要领导人张国焘被第三次反“围剿”巨大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一味强调进攻,不做反“围剿”准备,两次围攻麻城,当敌人主力进入苏区中心区域时,又仓促撤围前往堵击硬拚。冯寿二、七里坪、扶山寨、河口等战役,方面军打得很顽强,歼敌万余人,但自己伤亡亦大,红25军军长蔡申熙牺牲,苏区大部被占。因为在内线作战已无法打破敌人的围剿,黄柴畈会议决定方面军率领10师、11师、12师、73师和少共国际团,西越平汉铁路跳至外线活动。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在敌大我小,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存红军的主力是十分重要的。1931年3月中共中央曾指示各地红军“为着保存红军实力(基本力量),遇必要时可以抛弃旧的与组织新的苏维埃区域”。红四方面军跳至外线活动是想待机打回,而不是要离开鄂豫皖苏区。但情况的发展,又迫使他们不得不离开苏区和不断的改变行动计划,在大军的追堵下,新集之战没有打好,不得不急速向西转移。进至南化塘时,打算在陕鄂边建立根据地。但敌重兵跟踪而至,无法立足,又决定到汉中建立根据地。几经辗转于12月到达陕南城固地区时,又得知四川军阀正在成都混战,川北敌人兵力极为空虚,那里地势险要,物产丰富,回旋余地更为广阔,随即决定集中力量向四川发展。结果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创建了纵400余里、横500余里、人口约500万的川陕根据地。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我们从战史的叙述中,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红四方面军西越平汉铁路是必要的作战行动,随后的三四千里路西征是被迫进行的逐次战略转移,转移的结果,找到了新的立足点,使自己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因而又是一次成功的战略转移。1935年7月21日,在芦花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说过,四方面军在鄂豫皖几次没有打退敌人,因为没有准备,那时退出是正确的。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撤离了川陕苏区,转入长征。一方面是经两次反围攻的残酷战争,根据地受到四川军阀的严重摧残,加上张国焘执行第三次“左”倾各项政策,苏区经济遭受严重的破坏,无力再支持大规模的反围攻作战;更重要的是迎接中央红军北上。中央红军一进入贵州,中央军委就提出“红四方面军应重新转入进攻,以便当野战军继续向西北前进时,四方面军能钳制四川的全部军队”。1935年1月中央红军拟从泸州渡江北上,中央军委于22日指示红四方面军“集中全力向西线进攻”、“宜迅速集结部队完成进攻准备于最近时期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随后因战局不利中央红军取消了从泸州渡江计划,但并未放弃“转入川西建立苏维埃根据地的根本方针”。而四方面军则把迎接中央红军作为主要任务。2月中旬在苍溪附近张坝,方面军一部强渡未果,当即决定另行组织渡江战役。3月上旬中央军委主席朱德同志电询四方面军发展方向,11日方面军回电告“拟大进,彻底灭敌,配合西方军行动”。随即于28日,突破敌人江防,占领了嘉陵江以西广大地区。在中央红军进至云南金沙江南岸准备渡江时,4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在江油地区开会,提出两军会合与中央红军创立川西北根据地方针。立即组织土门战役打开西进通道。在中央红军经过大理冕宁北进时,四方面军派九军、三十军各一部西渡,前往接应。并于6月12日在达维实现了两军会合。会合后,红四方面军抽调3000余人补充中央红军。尔后两军协同作战,穿过草地。从战史对上述情况介绍中,可以看出,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是为了迎接中央红军。强渡西进是适时的,是红军胜利完成长征的重要环节。
〈三〉
西路军是执行中央军委宁夏战役渡过黄河的四方面军总部直属部队及五军、九军、三十军组成的。渡河部队于1936年10月24日,在靖远南虎豹口突破黄河天险。渡河后红军和马步青、马步芳部八个旅,在南迄镇虏堡、北至一条山一带,进行反复争夺。经10日激战,歼敌2000余人。敌骑五师参谋长马廷祥被我击毙。
由于河东红军未能遏制住南线敌人进攻,11月初敌已进占靖远、官桥堡、打拉池、中卫等地,打通了增援宁夏的通路,并将红军主力同河西部队联系切断。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鉴于宁夏战役已没有实现可能,拟定了新计划,在8日的《作战新计划》中提出:“徐陈所部组成西路军,以在河西建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准备以一年完成之。”中共中央书记处并于13日致电共产国际:“蒋介石部队已将红军主力与渡河者从中隔断,渡河者现组织西路军,受徐向前、陈昌浩指挥。人数2.2万。令其依国际新指示向接近新疆之方向前进。”
西路军受命后,从当时敌情、地形的分析,认为:“如以打通远方为主要任务,主力须速西进。准备于12月5日进至肃州。并建议如遇特殊情况将去打通远方。这时河西走廊西部,敌人兵力空虚,是较易接近新疆取得外援,然后回师东击的。当时马步青为自身计,亦暗示我们速进占甘肃、安西。因河东红军主力准备执行新的战略转移任务,西路军奉命向东保持回旋地区,在永(昌)、甘(州)、凉(州)、民(勤)地区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并造成策应红军主力西渡的假象以迷惑敌人。从11月20日起,西路军停留在凉州四十里铺至山丹一线河西走廊最狭窄的人口稀少地段,无法集中兵力,敌能发挥骑兵移动快的优势,我则陷于被动挨打局面。苦战经月,虽杀伤敌数千人,自身亦减员7000余人。12月下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路军又奉命继续西进,“占领甘、肃二州,一部占领安西”。西路军冒着塞上刺骨的寒风,于1937年元月初,挺进到甘、肃两州之间,攻占了抚彝(今临泽)、高台两城。此时河东形势紧张,蒋介石扣留了送他回南京的张学良,调集重兵,进逼西安,战争有一触即发之势。中央军委命令西路军停止西进,要其集中全力击退尾追之敌,创造肃、甘、安根据地。随后又指示“目前关键在西安”,并要求“在现地休整一个时期,集中全力乘机向东打敌”。西路军久战疲惫,得不到休息补充,军力已极大削弱。战斗部队只有数千人。气候、地形、敌情均对我不利。高台一战红五军和骑兵师大部损失,接着在优势敌人拦击下东返受阻。被迫困守倪家营子地区,受到敌五个旅和大量民团的月余围攻,而陷入绝境。此后,余部翻越祁连群峰,穿过浩瀚戈壁,进入新疆。以后,他们被培养成为我军第一批炮手、坦克手、飞行员和汽车驾驶员。
西路军是执行党的“打通苏联为实现全国抗日战争,首先为实现西北新局面进行部分抗日之重要环节”的决策而战斗的。在平、大、古、凉战役动员中的口号之一就是“靠近苏联和外蒙古、新疆,争取西北国防政府之实现”。指战员为了实现党的任务,不顾长征的疲劳和弹药、服装的缺乏,以有我无敌的无产阶级英雄气概,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优势敌人进行了极其顽强的战斗。从1936年11月至1937年3月,先后毙伤敌前敌总指挥以下2.5万余人。
西路军斗争虽然失败,但其忠于党、忠于人民事业的革命精神,不怕牺牲、艰苦奋战的悲壮历程,将永留史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