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法比恩的求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8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法比恩的求索
沈大力
近年来,一位法国女子出版了她为唐诗配的成套版画《悲猿啸哀集》,又陆续将中国的“川江号子”等引入巴黎舞台和阿维侬戏剧节,在中法文艺交流中激起了新的浪花。她,就是年轻的艺术家凡尔迪埃,中国友人亲切地直呼其名:法比恩。
凡尔迪埃原系图卢兹美术学院高材生,毕业时因名列榜首而获去巴黎深造的奖学金,可她放弃了跻身首都美术沙龙的机会,万里迢迢来到中国,在重庆学习中国国画和书法,而且一呆就是6年。一个热情奔放的西方女郎,在风情习俗全然不同的华夏山城挥毫习书画,安于“修心养性”,显然绝非易事。这位已在西方艺术上有一定造诣的法国女性,需要跨越分隔中西文化的藩篱,领略中国传统艺术的真谛,从“走入自然”进而“化入自然”,达到“无为妙境”,她耗费的精力会比普通人多得多。
在四川美院,她拜黄源教授为师,得其深传,特别领略了儒家的文质和道家的狂放,求得动与静,虚与实,刚与柔,韵与力的和谐美感。此外,凡尔迪埃去川西,翻大凉山,深入西双版纳森林,足迹遍及云贵川。她还到过江苏、浙江、广东和华北诸省,到处交游,随地写生,还反复临摹魏晋楷书和唐代草书。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凡尔迪埃说,即使在茶馆休息时、买菜时、做汤圆时,她都在捕捉创作灵感;当她在静默中看一幅普通的画、一只飞翔的虫、一片浓厚的云彩时,她都在深深地思索。
六载寒暑,春华秋实,凡尔迪埃的锲而不舍与谦虚好学终于有了硕果。1989年5月,四川美术学院展出了她的190幅绘画及书法作品,引起了中国观众的浓厚兴趣。有人评论说:“她在多种绘画语汇中,不断提取和扬弃,从而宣泄她在中国环境中滋生的艺术冲动和潜在的创造意识。”
的确,凡尔迪埃在自己的书画实践中既保留了将自然作为自我感情寄托的西方模式,又大胆借鉴中国“以神写形”的艺术传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附图片)
法比恩书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