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北京的“楼式四合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9
第2版(经济)
专栏:

  北京的“楼式四合院”
本报记者 张书政
北京鼓楼附近的菊儿胡同,近日落成一种新式四合院——楼房式四合院。
小楼、小院,古朴典雅,玲珑秀美。朱门、青砖、坡屋顶、红挑檐,两层院落,二三层小楼。与远近的钟鼓楼、景山相映成趣,和周围的平房四合院竞姿媲美。
观赏该院风采,自然想到建筑界讨论多年的“在建筑中如何保持和弘扬古都风貌”问题,“楼式四合院”算得上是一份较好的答卷。
楼内结构洋溢着设计改革的气息,出现了近年来建筑师们竞相探索的设计式样,即“三大一多一小”:门厅、厕所、厨房比一般住宅楼的大,壁橱多,卧室小。尽管是楼式四合院,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向阳的房间。一层楼的每个住户都有一小块空地自用;二三层楼部分单元除有阳台外,还有6至22平方米的楼顶平台。
望着这座在建筑式样上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楼式四合院,谁能想到,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座破旧的大杂院呢!
7月24日,有关部门向即将迁入住地的35户居民颁发房产证。市长陈希同和副市长张百发也前来祝贺。户主感到格外高兴的是,把楼式四合院的设计主持人——我国著名建筑师、国际建筑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也请来了。
欢快的鼓乐声中,陈市长握着吴教授的手说:“这里居住方便、安静,保持了古都风貌,设计这样的四合院式住宅楼是成功的!”张副市长也笑着说:“菊儿胡同危旧房改造得好,是和吴教授等专家们的积极支持分不开的。”一些老住户——某单位干部白英和退休女教师马玉琴等,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这里的住房,过去是最乱糟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最漂亮的地方,真是一步登天了。”“我们在这里住了几辈子,连作梦也没想到能住上具有现代风味的四合院!”
吴教授及其同伴们的成功设计,还体现在设计方案中能把比较完美的建筑形式与较为合适的房屋造价结合起来。当初,北京市领导提出,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采取住宅合作社形式,这是市里住房改革试点的四种形式之一,建房的资金来源和规模是“个人拿一点、单位出一点、卖商品房赚一点、国家优惠一点”。吴教授带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建筑设计院的同志,正是按照这样的资金规模精心测算和设计的。目前,35户居民购房36套,共回收资金146.8万元,还有10套住房将按商品价出售,预计还可回收140万元,工程投资284万元,收支基本平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