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瑞河锣鼓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29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瑞河锣鼓戏
单巍全
江西省高安县古名瑞州,那一带有一种民间艺术锣鼓戏,又叫瑞河锣鼓。由于严重的乡土观念,锣鼓戏足不出户,仅在方圆几十里内打转转,因此瑞河锣鼓没有与其它艺术交流的机会,保留了浓重的原色,盛传至今。
锣鼓戏不要什么弦呀管的伴奏乐器,仅凭几样锣、鼓、镲,紧锣密鼓,演员们便在台上活蹦乱跳地唱将起来。外地人大都嫌它吵,“土”,本地人却把它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说:“江西四大采茶戏之一的高安采茶戏就是从我们这发源的,著名的《南瓜记》本子也是从我们这挖走的,没见地区采茶剧团的几个主角全是我们这里人?”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伴奏热闹,唱腔就高亢。那一带的人,说话声调高,咬字重,几个人凑一块吵架似的。向远处喊起人来,最后一个字拖得很长很长,韵味无穷。每到黄昏,家家招呼在外贪玩的孩子,一声声悠长的呼喊,在夕照里显出几分凄怆。这种呼喊大家都会,因而这块土地上的人都具备唱锣鼓戏的天赋。男的让唱,女的一般是不让唱的,但女人们都能偷偷哼几段。在这里,唱锣鼓戏是一件很体面的事,一个人想出人头地,非要在唱戏上高人一筹不可。那些老一辈的村民,虽然目不识丁,平时说话结结巴巴,却能够背诵一本本戏词,从头唱到尾,一个顿都不打。他们太爱锣鼓戏了,周围一些想到这里演出的戏班弄不好经常碰壁。
我随地区扶贫工作组在这一带呆了一年。开始我对锣鼓戏的感觉也是吵得烦人,土得听不懂,后来渐渐对它发生了兴趣。首先是村民对它的痴爱感染了我。我们所到之处,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人们情愿住破屋,戏台是非要凑钱搭起来不可的。每个村最好的建筑都是戏台,雕镂得龙飞凤舞,令人眼花缭乱。每到农闲,夜里便常响起悠长的吆喝声:“万根——,憨根——……开始罗——。”演员们紧赶扒拉几口饭,提了行头,往戏台排练节目。戴冠着靴,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把个戏台弄成个古今真乐府,天地大梨园。导演起码是积30年演出经验的老演员。这人享有绝对权威,谁调皮捣蛋,一个竹烟斗磕去,没谁敢吭声。说排练,无非是踢腿弯腰吊嗓子,生怕大家因农事荒了戏功;至于唱词唱腔,大家都是烂熟于心的。有时老戏腻烦了,乡亲们要求上演新剧目,导演便寻来一本古书,把演员召集一起,讲一遍故事内容,尔后分派角色,当场凑编台词。曲调是固定的,每句开头都要“呀咿呀子哟”。即使排练,台下观众也不少。
不论大小,凡是沾上了个“节”字的日子,锣鼓戏班都要到戏台上尽兴一番。演出的前几天,村长带几个人挨家挨户收钱粮,作为演员的辛苦费;要不多,一毛两毛就够,大家都乐意出。到了演出这天,下午三四点起,戏台下便人来人往,川流不息了。有的放条板凳,或画个圈搁几块石头占地盘。开演前人头攒动,空地上坐的站的闹个水泄不通。
台上演员化好妆,由“导演”一一仔细瞧过,满意了便宣布“开始”。演员和锣鼓手将随身带来的老酒大喝一口,“哐当哐当”地出场了。锣鼓戏的演员都是男的,剧中的女角一律由男人扮演。男扮女难度较大,所以锣鼓戏班里演女角的都是较有名望的高手。他们一出场,踩着碎步,台下就一阵喝采。
夜深了,各家各户还在议论戏目和演员,孩子们则比划着刚学来的招式,逗得大人开怀畅笑。
锣鼓戏是这块土地上的天籁。一位出去几十年在外省做了大官的人回家探亲,走时什么都不带,只带了请村里锣鼓戏班录制的四盒磁带,像拣了宝似的,笑眯眯高兴异常。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