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以现实为尺度——记“建设者的风采”大学生重点工程考察活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3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校园生活

  以现实为尺度
——记“建设者的风采”大学生重点工程考察活动
新华社记者 冯瑛冰
大庆——耀华玻璃总厂——秦皇岛港务局,经过半个月的奔波,国家教委和团中央组织的“建设者的风采”大学生重点工程考察活动于7月27日结束。来自京、津、沪的16名同学领略了建设者的风采,了解了建设的成就,看到了国家发展的希望,也认识了自我。在现实中,他们找到一个尺度,自觉以之衡量自己,鞭策自己。
    艰苦奋斗的传统不能丢
走出校园,来到基层,一切都是新鲜的。而同学们感触最深的,是建设者的艰苦奋斗精神。
7月13日下午,他们来到铁人王进喜事迹陈列馆参观。铁人的徒弟王作福回忆了当年的艰苦和奋斗。
自1960年大会战,王铁人大无畏地喊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时代强音,艰苦奋斗精神在大庆代代相传,成为与每年开采5000多万吨原油同样宝贵的财富。
天津师范大学的刘立东拉住王作福刨根问底:“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在今天提倡有什么意义?”
王作福答道:“尽管现在不用人拉肩扛了,但艰苦奋斗并未过时,因为物质条件仍有许多不足,全国还有许多地方亟待开发。”他认为艰苦奋斗主要体现为一种旺盛的斗志:“没有斗志,设备再先进,也不会自己开动。”
“你觉得今天的青年跟60年代有什么不同?”
“文化程度高,但吃苦精神不如过去。”
刘立东由此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是享乐的一代,还是奋斗的一代?
考察结束时,他明确了答案:“国家还在创业时期,历史的重任就要落在我们肩上,我们必须做奋斗的一代。”
对此,清华大学任通海、北京师范大学张越、北京科技大学陶宇瑛和复旦大学杨颖晨的感受更为深切。因为他们在大庆最艰苦的一线1289钻井队与工人同住同吃同劳动了两天。
这两天,他们切实感受了难以想见的脏和累。钻井现场的任何活计,都需要过硬的体魄和意志。生活条件也很恶劣:蚊虫成群,生活单调,有时一月才能回一次家。
尽管如此,但工人的工作热情不减。今年,全队已打完20口井,而全年任务只有23口。他们决心打出35口井,再夺石油部双文明一级队。
4位同学感慨万端:“一个企业,一个人,确实需要有种精神,艰苦奋斗的传统决不能丢。”任通海的这句话,道出了他们共同的心声。
    国家需要我们无私奉献
“时代重视我们,需要我们,我们怎么办?”
这是全体同学反复探讨的一个问题。
重点工程建设者的实际行动,给了他们一个最好的答案:无私奉献。
考察中,同学们接触了大批先进人物,隋铁勇、陈全友、郭福兴……他们无不以奉献为己任为快乐,去追求生命的意义。
普通工人也是这般情怀。北京大学钟岳伟,在大庆石油化工总厂跟班劳动时,结识了一位女工。她的工作环境是一间泵房,闷热难忍,噪音达100分贝。小钟问她想不想调离。“不”,她答道:“这份工作总要有人干,我走了换了别人也是一样。”谈到孩子,她说:“我要培养他念书,学石油专业,来改变这种艰苦的条件。”
“我们真是十分惭愧,”钟岳伟说:“我们的许多享乐建立在工人的辛苦之上,却不想为他们作点什么。”
“我们内心都不愿过清教徒式的生活,我想大庆人也不愿。”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徐枫说:“但国家正在爬坡,需要牺牲个人的一些享乐,我们就应义无返顾地无私奉献。”
在采油队劳动时,她与去年从吉林工业大学毕业的姜晓霖谈了4个多小时,留下深刻印象。这位大学毕业生本来可以到哈尔滨工作,也可随爷爷去美国,但都放弃了,留在最基层。他用所学知识提出一些宝贵的建议,解决了生产中的大问题,赢得工人的尊重。
徐枫感叹道:“我们大学生最重要的责任,是把掌握的知识奉献出来,化为生产力。”
曾有过一次小小的争论。一天晚上小结时,一位同学谈到,不是大学生不愿奉献,而是大气候不好,气不顺。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徐丽反驳说,现在流行埋怨大气候,这实际上是逃避的借口。大庆、耀华、秦皇岛港不是都有大气候么?但职工们都在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北京师范大学的贾杰说,对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应以积极的态度正视,想办法解决,不能灰心丧气。他认为,奉献的关键还是一句老话:“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青年知识分子在基层大有可为
了解80年代大学毕业生的成长情况,是这次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
大庆、耀华、秦皇岛港,都有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他们是重点工程新的建设者。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是在校大学生修正自己的最好参照。
交流的话题聚焦在如何处理自我设计和现实需要的关系上。
“选择成长道路,既要考虑自己的特长,又要考虑社会需要。”大庆供水公司供水大队党委书记、黑龙江大学化学系77级毕业生刘希华以自己8年的实践经验告诫同学:青年知识分子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他毕业后先干专业,后因工作需要,到基层干上了党务工作。
7月17日晚,考察团在大庆同6位1983年后毕业的大学生座谈。最后,同济大学胡海提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大学生最需要什么品质?回答不假思索,显然已成熟于胸:“正确评价自己。”“克服眼高手低的毛病。”“希望值不要太高,树立吃苦精神。”“回到现实中来。”“全面充实自己。”
在广泛深入的考察之后,同学们的思索也逐渐成熟。他们痛感不能再仅仅作为批评家,站在火热的生活边上评头论足,而要做一个参与者,扎扎实实丰富自己、奉献自己。南开大学庄立峰说:“我原来认为毕业下基层是种惩罚,现在我明白了,这确实是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必由之路。基层需要知识和人才,大学生在这里大有可为。到毕业时,如果让我在机关和基层之间选择,我会很乐意地选择后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