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丹东捕捉机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7-31
第2版(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之角

  丹东捕捉机遇
李克夫 傅诚
在鸭绿江与黄海交汇处,矗立着一座红色大理石碑——江海分界线。而坐落在此的丹东市,在对外开放的机遇上,似乎颇为不佳。
1988年3月18日,这是丹东人难忘的日子。国务院批准辽东半岛为对外经济开放区,丹东一市二县也在其中。那一天,老市长宣读国务院批文时,手都有点颤抖。喜讯传开,边城千家万户一片喜庆。
也许不熟悉丹东这几年历史的人难以理解他们此时的心情。丹东人早就盼望着这一天。自从我国沿海一些城市陆续对外开放之后,丹东不断向上级提出对外开放的请求。但是迟迟没有获准。原因很明了,当时丹东尚不具备对外开放的软硬条件。
于是他们埋头苦干,秣马厉兵,做好开放前的一切准备。这一准备便是三年多的时间。政策和规定逐步配套了,外企管委会成立了、外商服务中心建立了,全市人民集资兴建了大东港、机场,改善了交通电信条件……
没想到,丹东正待扬帆远航的时刻,中国经济却步入调整时期,紧缩银根,压缩基本建设。丹东尚需扩建或完善的基础设施,因缺少资金而告暂停。一批只需略加改造即可扩大生产规模的出口企业,也因缺钱、缺原材料、缺电而举步维艰。有人慨叹,丹东的对外开放“生不逢时”。
各种困难和困惑此时一齐向丹东的首脑机关——市委、市政府袭来。一大堆告急件堆满了办公会议的案头。怎么办?市里派出人马到工厂农村,摸摸民情。反馈回来的意见是:改革开放的思想不能“滑坡”,尤其是当领导的。大的动作不现实,我们就扎扎实实抓重点——重点项目、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区域。市委、市政府再次动员全市人民:振奋精神、奋力开拓,以更开放的意识,更有效的措施,推动丹东对外开放稳步发展。
丹东造纸厂原计划申请1000万美元购新机,面对资金、外汇紧张的困难,他们采取了“穷开放”的办法,向瑞典政府贷款437万美元引进二手设备,并将六年安装工期压缩到五个半月。全厂上下摸爬滚打拚出来的这一效益,令外国专家也惊羡不已。丹东调谐器总厂产品畅销海内外,但原材料紧缺,他们不等不靠,厂长带人到海外找伙伴,相继办了五个中外合资企业,出口量大增……
在丹东,治理整顿真正成了扎扎实实搞开放的机遇。丹东主管经济的负责人说,丹东产品多以消费者为主要对象,以市场调节为主,前一段国内市场疲软,产品大量积压,急得我们“火上房”,可光急有什么用?形势逼得我们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那就要拿出新产品、新花样,从内在质量到包装设计都要让人看得上、乐意买。去年全市投产190种新产品,其中30种进入了国际市场。
过去丹东只想到引进外资在国内办厂,现在他们想方设法把厂办到境外,把人派往国外。丹东与泰国合办的泰东橡胶有限公司已在曼谷开业,劳务人员已输往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张自栖市长跟我们说:“丹东几年开放充满了酸甜苦辣,但它改变了我们按部就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脑筋变活了,节奏变快了,工作更扎实了。我们完成了开放从原则到实际操作的初步转换,现在作为市领导在想‘下三步棋’:人才培训、推出百家企业寻求对外合作、完善软硬环境。我深信,丹东开放这条路不仅不会逆转,而且前途宽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