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闽西土圆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03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侨乡纪行

  闽西土圆楼
本报记者 罗同松
福建省永定县居民那古朴、严谨、实用的住房土圆楼,常被历史学家、建筑学家和文学家作为创作的蓝本。我国邮电部1986年发行的“中国民居”邮票中,有一枚印有一座圆形建筑图案,那便是永定县承启楼的造型。承启楼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现已被编入《中国名胜辞典》。在永定县,类似承启楼这样的民居有上千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位官员来这里参观时连声感叹:土圆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在那众多的土圆楼中,我首先参观了湖坑乡的振成楼。
振成楼坐落在田园滴翠、山花吐艳的洪坑村,是一座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4层圆形建筑。它建成于1921年,在土圆楼家族中算是年轻者。虽然跨越了变更历史行程的年代,但它依然气势雄浑,巍峨挺拔,正门上嵌“振纲立纪”、“成德达材”的对联。走进楼内,虽有年久月深的气息扑面,但也不失芳庭日丽之感。圆楼的外圈按八卦图建造,卦与卦有封火墙相隔;每卦每层有房6间,4层即有房间24个。房间均为木质结构,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振成楼当年是烟商林仁山花了8万大洋建造的,今天仍由林仁山的后裔林日耕等居住,共5户28人。楼太大,内外两圈200多个房间只住20多人,显得十分空荡。刚从香港回来探望的林日定先生在4层一间约20平方米的房间内对我说:“祖父的家产保存得这么好,我心里高兴;可是看到一间又一间房子空着,感到太可惜!”
像振成楼这样的建筑,湖坑乡有62座。其实,振成楼并不算大。邮票上描绘的承启楼里外共4圈,有房392间。一个人若是到每个房间去看一下,只停留1分钟,加上走路的时间,可能得花8个小时。除了圆楼,永定县还有一些结构相同,只是形状有方、有半圆(扇形)的建筑物。那些方楼往往比圆楼更大。建于道光年间,占地10336平方米,高5层的遗经楼,共有51个厅堂,数百个房间;抚市乡的永隆昌楼更大,占地50亩。日本一位建筑学教授看了永定土楼后写道:“这动人的客家土楼,与其说是一幢庞大的住宅,不如说是一座小城市!”
永定县位于闽西汀江下游的金丰山区,地方古志称此为“闽之绝域”。西晋年间,一部分汉民族子孙从中原黄河之滨,长途迁徙到此,这就是现在称之的客家人。当年客家人初到这闽粤赣边界的崇山峻岭之中,常常受到土著人和盗匪的打劫,受到虎狼的侵袭。为了生存和繁衍,他们不得不摆脱一家一户的独居方式,聚族住入土墙高筑的连屋之中。既是防御外敌,土楼便要十分坚固。每座楼的外层墙壁大都有1.5米厚,全是用生土夯筑起来的,据说内中混合了石灰、糯米饭和红糖,其坚固程度绝不亚于钢筋混凝土。一位现代居民想在建于唐代的馥馨楼的外层墙上开个小门,请石匠凿了20多天,弄得精疲力竭,凿钝钎消,才凿出一个小洞。不用说,这种土圆楼具有很强的防风、防震能力。永定县志记载:1940年农历正月初六发生大地震,人难立稳。湖坑乡环极楼那高大的外墙被震出一尺多宽的裂缝。使人惊奇的是,地震过后不久,那条裂缝竟自行复合了,其原因至今尚无定论。
客家人并没有把自己禁锢在那些坚固的圆圈里,有些人走出土楼,离开永定,告别家乡,出去谋生创业。今天,40万人口的永定县,却有华侨、海外华人和港澳同胞10万,分布在37个国家和地区。
汀江春水,源远流长。现在,他们或他们的子孙纷纷回乡寻祖、探亲、旅游,回报故乡、祖籍养育之恩。因此,在永定随处可以看到“怀乡亭”、“思乡桥”、“报恩台”之类纪念性建筑;更多的海外游子则是捐资为故乡兴学、筑路或办其他公益事业;10年中,全县有侨建侨助学校64所,难怪永定县的学校校名多带“侨”字,如“侨育”、“侨钦”、“侨光”、“侨元”、“侨南”、“侨荣”等等。一位老华侨回到永定祖籍后高兴地说:“侨乡的土圆楼多采多姿,侨乡的事业兴旺发达,侨乡的民众蓬勃向上,侨乡的前程无限光明!”
(附图片)
土圆楼奇观承启楼。张雅心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