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小站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06
第8版(副刊)
专栏:世纪风

  小站
姚振函
小站的名字叫青兰,在石德线上。
再小的车站也应该有一两间房吧。总该有卖票的,有值班的吧。
可是平原上的这个小站什么也没有。也有,那是一堆长满杂草的瓦砾,因此也就显得比别处高一些,像个朦朦胧胧的站台的样子。
听人说这里原来也是个正儿八经的车站,有票房,有值班室,来来往往的慢车都按规矩在这儿停一分钟。后来不知怎么那一排整齐的红砖瓦房就拆掉了。有人说(也许是猜测)因为这个站和附近的站距离太近,铁路上管事的决定撤销。结果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毕竟原来那个正儿八经的车站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猛丁撤销给附近村庄的农民,还有其他别的一些人带来不方便。究竟是因为人们提了意见呢,还是铁路上出于某种带人情味儿的考虑呢,反正现在这个没有一间房屋的小站上仍在停留慢车,不过每天由原来的4次改为两次罢了。
这个小站就这样裸露在平原上。它和平原离得很近,没有一堵墙挡在中间。平原上的人很远就看见了它,站在它的高台上也把周围的平原看得一清二楚。
那一天,我和另一个同伴搭乘一辆挎斗摩托到这个小站赶火车。是下午3∶40的一趟西去的慢车。天气很晴,虽是7月,蓝天竟挂得高高的,摩托车在平原的庄稼道上颠颠簸簸地赶路。我一路欣赏着田野风光,心中积存的烦恼早已不知去向。
同伴是当地人,对这个小站十分熟悉。老远他就指着烈日下的高台子说:“那就是车站。”
此时站台上已有两个人等在那里,我们两人到了以后,等车的就变成4个人。看看手表,还有15分钟开车,心想这个小站可够荒凉冷清的,到开车也不会有20个人。谁料到,我这个想法还没有想到头,四周通向这里的几条路上,都有三三五五的人向小站走来。有身背竹筐的小贩模样的人,有手提公文包的干部模样的人,还有提篮的走亲戚模样的人,也有什么都不带的。现在农村的人们时间观念强了,在火车到站前的10分钟人们才赶来等车。
等车的人多数都是互相认识的。都是周围村庄的人,赶集,做买卖,搞副业,跑业务,在乡镇企业上班,互相接触的机会多了,也就认识了。火车没到的时候,人们就聊天,拉家常,本村的新鲜事,外村的新鲜事,谈致富窍门,传经济信息,评论干部,评论谁谁发了大财,谁谁赚昧心钱,谁谁不孝顺。开玩笑,发牢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怎么开心就怎么说。我注意观察人们的表情,都是很自然很舒展的。
到火车开来的时候,我数了数,上车的竟有70多人。
这个小站!
我此生怕只有一次和这个小站打交道了。
一次,也是缘份!
我将经常回忆起它。我总觉得它有许多令我无法忘怀的东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