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谈谈部队的说唱诗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2-08-27
第3版()
专栏:

谈谈部队的说唱诗歌
王亚平
我是很喜爱说唱文艺的,不少文艺工作者和工农兵群众也是喜爱说唱文艺的。它之所以被人喜爱,是因为形式简便灵活,具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民族风味。竹板一敲,铁片一响,就唱将起来。说英雄,唱模范,讲人物,述故事,都十分方便。这一次“八一”建军节,文艺竞赛会演中演出了许多优秀的说唱节目,证明这种形式是适合战士们的需要的,是适合于作为部队中的宣传鼓动工具的。
听了战士和部队文艺工作者创作的说唱文艺,我心里禁不住连声喝采,无法形容我的钦佩与喜悦。三年以来,说唱作品写出了很多,可是演唱得久,流传得广,被广大群众所熟悉与喜爱的,却并不多。那些公式化、概念化的劣等货,早已不被艺人演唱,也不受听众欢迎了。怎样把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呢?这已经成为广大艺人和说唱文艺写作者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三反”“五反”运动当中,北京市的曲艺园子,有的一夜只卖二十个座,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不少听众还反映:这那里是听玩艺?简直是听坦白,看斗争贪污分子来了!这里的根本原因,是作品抓不住听众,艺人无用武之地,听众感到了厌倦。这次战士们的说唱节目,给说唱文艺打开了新的道路,观众和文艺工作者听了那些好的节目以后,都赞不绝口。我认为其中几篇最优秀的,已摆脱了旧说唱形式的束缚,抛弃了那些陈词滥调,运用的是新鲜、活泼、明快、有力的语言。我相信这种新体的说唱诗歌,将不但在部队中流行,也将为一般群众所爱好,并且会有更多更好的新作品。
说唱文艺的特殊性能,是边说边唱地述说故事、描写英雄人物和事迹。它比评书(小说在内)、诗歌(朗诵诗在内)更富有音乐色彩。加上乐器的伴奏,就更增加着感人的力量。“侦察英雄韩起发”
“卢湘云打兵舰”、荆江“蓄洪区说话”等,都发挥了说唱文艺的特殊性能。单从这些作品的起头来看,也都比旧说唱以及一般唱词有了新的发展,一开唱就能做到吸引观众,点出主题。
有一天,黄昏已过天色晚,
山路上,影影绰绰出现了志愿军的两个侦察班。
——“侦察英雄韩起发”
荆江的水,卷着浪花。
为安全分洪建闸;
千年的洪水灾害连根拔,
蓄洪区高兴地也说了话。
(白)它说我呀!
(唱)叫蓄洪区!真是肚量大,
人民高兴地把我夸。
我住在湖北湖南两交界,
生长在毛泽东时代的新国家。
——“荆江蓄洪区说话”
这样的起头是很明快的。有人、有事、有时间、有地点,一开唱就指出了正题。那些不懂说唱艺术,或者是以闲话、滥调充塞篇幅的作者,却往往写了几十句,还没有扯到正题上,等刚一说到正题上,他反而没有词儿了。比如有一篇鼓词“志愿军活捉美国兵”,共有百十来句,作者一开头就写“美帝残暴太凶顽,奴役世界用强权,扯碎公约肆无忌惮,武装日本制造战端。……”一直写了三十多句(占全文三分之一)还没有说到正题。把一大堆空洞的、概念化的、枯燥乏味的废话硬朝听众耳朵里塞,怎么能不叫人厌烦呢!更明显的,同样有一个作者写“歌颂祖国的又一伟大建设——荆江分洪”,开始是这样写的:
太阳一出红满天,
新中国建立两周年,毛主席领导闹翻身,生产建设热火朝天。…………………………
像这样的句子,放在歌颂修治淮河,修筑成渝铁路,以及歌颂任何英雄模范事迹等说唱作品的起头都可以使得。不少说唱词都存在着这样空洞乏味、与主题人物无关的语言。拿这样的东西来和战士文艺竞赛中的说唱作品作个比较,就更显得苍白无力了。这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有些文艺工作者不懂得战斗,没有战场的生活体验,硬要去写英雄人物、战斗故事,当然要遭到失败。像这位歌颂荆江分洪的作者,他同样没有生活的体验,单从报纸新闻上找一点材料就动手去写,当然也要遭到失败。拿这样东西向群众演唱,不只起不到艺术的宣传效果,反而在群众中降低了说唱艺术影响,使群众厌倦了这种形式。
此次演出的好的说唱作品中有些是战士们的创作。他们本身是英勇的战斗者,有热烈的战斗情绪,同时他们也是战场生活的观察者,他们平日所观察、体验、理解到的人物,就像熟悉他自己一样熟悉。
“侦察英雄韩起发”的作者刘鹏同志自己是炮兵战士,对于行军、爬山、夜袭、攻击等战斗生活,都很熟悉。但他没有当过侦察员,也没有捉过俘虏,为了表现韩起发这个侦察英雄的故事,亲自做了几次访问,了解了时间、地点,如何进行侦察,如何捉获敌人等种种情况,加上他丰富的想像和文艺创作才能,就写成了这篇优秀作品的初稿,又亲自念给韩起发同志听,经过六次修改,在战士们中间多次演唱后,才成了定稿。到了北京,还当着山东快书专家高元钧同志唱了几遍,高元钧同志又在演唱技术上给他提了意见,无怪乎竞赛演出的时候,这个节目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这样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这样忠实于艺术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侦察英雄韩起发”是用山东快书的形式写的,这种形式比鼓词的形式自由些。它不太受韵辙的约束,而是押大致相同的韵,有时不是平声字,也可以当下句。比如“这时间风也停来云也散,但只见松林外边白亮亮的光一片。”“片”字是去声,也可以当下句。要是鼓词,唱起来就不合口,山东快书唱起来并不影响词句的唱腔,反而显得更活泼。这种形式又一个特点,是在演唱的词句中,可以加惊叹词,可以问,可以答,可以形容一种突来的声音。看下边的例子就可以明白:
吓!大小电灯在山头上围了一个圈。…………………………………………
呀!这是搞的啥机关?…………………………
想到这里他马上命令七班长:
(白)“七班长”。“有”!…………………………………
哈啰!那里来的飞机往我这里扔炸弹?…………………………………………………
噢!大概是来了游击队,……………………………
我认为这样的作品,就是一种新的说唱体的诗歌。在表现新人物、新英雄的形象上,它能够发挥很大的可能性。它比起鼓词来,更富有民间色彩,更接近口语。加上演唱者的身段、手势、表情,可以活现地形容出侦察英雄们的形象,这种形式在部队中间能够迅速、广泛地流行决不是偶然的。再看刘鹏同志演唱侦察班爬山、美国兵慌恐的情形:
西北风像小刀子专刮脸,
呵气霜雪挂在眼眉上冻成琉璃团,
上坡得搬着刺棵子;
下坡好像坐着耙犁哧溜一声下了山。
只因为同志们完成任务决心大,
那怕它高山高上天。
翻山越岭走的快,
一股劲爬上了五百八十公尺的顶盖山。…………………………………
他(指美国兵)越思越想越害怕,
只觉得头发根发悚,脊梁骨冰凉,活像爬上了一条大蚰蜒。他冷眼往远处一看:咦!道旁的树棵子又直动弹,说动弹他越动弹,往日里是我心虚胆小看花眼,怎么今天树棵子还往前搬?
像这样的富于形象性的作品,和公式化、概念化的说唱作品成了强烈的对比,给我们的诗歌创作增加了新的活力。其他部队文艺工作者所写的鼓词,我不必多费篇幅一一去分析、介绍,但有一点可以提出:他们都深入了连队的战斗生活,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认真懂得了战士的思想、情感,并和战士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才能有较优秀的作品产生。自然,不是说部队的说唱都好,如“英雄排长郭忠田”,全文用了一百五十余句,大部分写战斗场面,没有刻划出英雄郭忠田的形象。“郭忠田一声喊杀!刺刀见血展开了肉搏战,杀退敌人占领了高山。”怎样肉搏?怎样杀退了敌人?怎样攻占了高山,郭忠田在这样战斗中怎样表现了机智、勇敢,都没有写出来。其他,像这样的地方还不少,我也不多举例了。
总起来看,这次竞赛会演中的说唱节目,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成功的。它和过去优秀的说唱作品比起来,毫无逊色,有些地方却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这是把说唱诗歌推向更高阶段的开始,它将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地吸收民间说唱的特点,以及诗歌、音乐的特点,来进一步更多光多采地表现战斗的场面和英雄们的伟大事迹。部队的文艺工作者和有创作才能的战士,他们的创作热情,正和战士的战斗热情一样,将永远保持着新鲜的生命与战斗的活力。他们要说,要唱,要歌,要舞,要坚强而勇猛地、深入而广阔地开辟艺术的源泉,为战士、为中国人民创造更好的诗篇。我们相信:部队的说唱诗歌将逐步提高,将依靠更大的努力而获得新的更加完美的成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