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威尼斯商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10
第7版(国际)
专栏:海外见闻征文

  威尼斯商人
叶进
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笑声泪影四百年,有口皆碑。那个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夏洛克,使人们一想起威尼斯商人,就觉得面目可憎。难怪国人言“商”,也往往在前面加个“奸”字。
信步而行,似乎不用多少时间,就可逛遍街头巷尾。步履所至,看不尽潋滟波光。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世界上,摄入镜头、写进文章次数最多城市之一当数它。因而,也就没有多少异趣奇观供我赘述了。我只身在威尼斯逛了三天两夜,收获最大的,是改变了对威尼斯商人的偏见。
他叫奇尼,四十五岁,经营旅游商品。他的商店是世界最著名的拱桥之一——里亚尔托拱桥上长廊式的二十四家商店之一。他是老板,也是店员,并集采购和推销为一身。那晚,圣马可广场露天音乐会结束后我步行至此,已是深夜时分,商店依然开着。他热情地向我打招呼,希望我这位东方客人买点什么纪念品。他注意到我朝一种料器看了一眼,便娓娓动听地介绍起威尼斯玻璃制品的各种故事。我真想买点什么以示酬谢,可身上没带钱。他却说:“没有关系,欢迎你下次来买”,并继续如数家珍似地为我介绍商品,真有点“生意不成人情在”的味道。难怪,威尼斯每年有四百万游客,旅游外汇收入达五亿美元。我为奇尼的精诚所动,临别前竟专门到他那里买了一只价值十美元的玻璃花瓶,并千里迢迢带回北京。
珍妮·丁托列托是位卖小商品的妇女,四十岁出头,虽已“徐娘半老”,但仍楚楚动人。不光是我,连我的导游小姐也弄不明白,这位百万富翁的女儿,还经营这些每笔生意超不过二三美元的买卖。不过她说,“人各有志,何况这些小商品也是人们所必需,应该有人卖。”卖小商品是有点烦人的。几年前我重回威尼斯的姊妹城苏州,发现一家昔日的小百货店改成了卖彩电的。服务员颇为得意地说,只要动手一次,卖得利润等于过去动手一千八百次,省事多了。看来,珍妮并不图省事,也无意赚大钱。不是么,她的妹妹海伦当按摩女郎,一夜所得胜过她一周。
在威尼斯我发现至少有五家中国餐馆。其中的“杭州酒家”生意兴隆,年过半百的曹老板是我同乡浙江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海隅浪迹逢故人,我和他都很激动。他虽然到威尼斯开饭馆不过两年,却以服务热情、价廉味美、交税守法而饮誉水城。
三十岁的乔尔乔涅,是个批发商。生意之余,他却热衷于拯救威尼斯。他告诉我,威尼斯虽以水取胜,目前每年五十次的海水漫街,给水城带来了麻烦。于是,他和他的朋友设计出一种“威尼斯屏障”,用三道新颖的钢堤来保卫威尼斯。这三道屏障建立在亚得里亚海通往威尼斯内海的入口处,一旦出现水漫险情,钢堤就会从海底竖起。在回答何以他对此有如许热情时,他说:“我是威尼斯商人,更是一位市民。”这种“市民意识”又使我想起了“东方的威尼斯”——苏州,想起了眼下流传的对苏州的感叹。河街并行,青砖小瓦,小桥流水人家……千年一脉的苏州古城幽趣,正受到现代生活浪潮的挑战。但愿苏州人人都参与寻找出传统与现代化的最佳交汇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