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五百七十六份发人深省的报告表明 社会调查使大学生重新审视国情和自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12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校园生活

  五百七十六份发人深省的报告表明
社会调查使大学生重新审视国情和自我
新华社记者 陈光明
鞍山钢铁学院团委最近组织了一次“了解国情、参加实践”的社会调查活动。大学生们深入工厂、农村、商店等基层单位,和各阶层群众广泛接触,思想和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回到学校后,他们把对国情与自我的审视和思考融进了576份调查报告之中。
    思考之一:企业究竟欢迎什么样的大学生?
在鞍钢,头戴安全帽的大学生们登上热浪灼人的炉台,来到轰鸣的轧机旁和喧闹的工地上,围绕“什么样的大学生企业最欢迎”这个问题,与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交流思想。
有两件事对大学生们触动很大。
前年,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来鞍钢报到时,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出国机会?”人事部门的同志告诉他有出国机会,去日本的机会较多。没想到这位大学生却说:“日本没啥意思,去美国、西德还凑合。”人事部门的同志说:“我们这里养不起这样的人,他们到企业不是来干事业,而是来找出国的‘跳板’。”
另一件事,是鞍钢在东北工学院委托培养的100名大学生毕业时联名写信要求公司派车去接。等满载行李、物品的两辆车在目的地停下后,这些大学生三三两两地从车上下来,去逛商店了,不来帮忙卸行李。在场的领导着实吃了一惊,领略到了这些大学生的“派头”。
调查中大学生们也遇见了另外一些大学毕业生。
从鞍山钢院毕业的青年科技人员唐复平、吴太永几年前来到鞍钢第三炼钢厂,一个搞技术,一个搞管理。1985年,唐复平设计的转炉氧枪喷头,为鞍钢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吴太永就炼钢生产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出的方法也获得成功。这两项成果都被团中央评为“五小”成果一等奖,两人也先后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上述情况引起了大学生们的思考。管理系学生赵光磊《什么是当今工科大学生的成材之路》的报告很有代表性。
他写道:企业不欢迎的大学生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政治素质差,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有些大学生到企业最关心分房子、拿奖金、争待遇,分到条件艰苦、待遇较低的岗位总想“跳槽”。
二是对自己估价过高,骄傲自大。有些人口出狂言:“当个厂长有啥难,给个总经理照样能干。”实际上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
三是实际业务水平低,动手操作能力差,难以胜任本职工作。
    思考之二: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向工农学习?
冶金系学生尤晓铭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活动好处多》是这样写的:到铁东区鱼菜市场,感受最深的是那些营业员的酸甜苦辣。我被分配到糕点柜台帮助卖货,只站了半天柜台就疲惫不堪。而营业员每天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还不停地招呼顾客,回到家里又要忙家务。我以为她们一定满腹牢骚,一问,她们却说“习惯了”。这使我陷入了深思。过去我们总觉得别人不理解我们大学生,却从来没有想过我们如何去理解别人。
基础部学生刘国进在调查报告中谈到:我生长在知识分子家庭,在潜意识里总有一种知识分子的优越感。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感到工人阶级最无私最伟大。在鞍钢炼铁厂和炼钢厂调查时,我们站在离高炉很远的地方看出铁出钢,脸被烤得火辣辣的。可是工人们在炎热的夏季也要穿着厚厚的帆布衣,在高温的炉前工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宗江当了18年炉前工,曾多次因公负伤,完全有理由从炉前退下来,但他凭着对事业的忠诚和热爱,仍坚持在高温岗位工作,创造了镁沙与耐火泥糊补渣口新工艺。这种奉献精神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思考之三:大学生究竟对国情了解多少?
采矿系学生周晓枫在调查报告中这样写道:我平时总爱看黑格尔、尼采等人的书,可对中国的实情知之不多。这次我到鞍山市郊搞社会调查,心灵受到震撼。一位年过六旬的赵姓农民办起了小型食品加工厂、果园和养鸡场,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参观了他家,三间新瓦房,绒绒的地毯,新式的家具,电冰箱、彩电,院里还有一台大卡车。老人深沉地说:“咱这一切全靠党的好政策。现在国家暂时有困难,发放公债,我买了5000元。我还想给村里办一个托儿所。”我望着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一时间心中涌起万千思绪,我为自己以往对农民的偏见而后悔。
管理系学生冷传一也在调查报告中谈到:到山东胶州一带农村走访200户农民,最使我感动的是他们向国家交售粮的积极性。我问几位农民是怎么想的,他们回答:“国家给了我们土地,多交粮是份内事。”
我非常感慨,党的政策顺民心,人民想的是国家啊。
社会调查结束了,但留给大学生们的是更多的回味和思考。也许这一难忘的经历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