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擂响奋进的心鼓——电视政论片《世纪行》的艺术特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1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擂响奋进的心鼓
——电视政论片《世纪行》的艺术特色
孟仁泉
(一)
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只有四句话。
怎样通过电视片,以艺术形式系统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
怎样充分发挥形象化政治的魅力使观众欣然接受?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政论片,无论是纪录电影或电视片都曾有过。但涉及到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和政策性这样强,要求阐明四项基本原则这个重大题材的电视政论片,可以说是第一部。其创作的难度是很大的。
所以,我起初是抱着疑惑的心情去看长约160分钟的《世纪行》(由中宣部策划、深圳市委宣传部主持摄制)的。我的脑海里似乎是“原则”与“形象”难以和谐的结合和统一。然而,荧屏上真实的形象、热烈的情感、深邃的哲理和亢奋的精神吸引住我,感动了我。
《世纪行》的创作集体勇敢地驾驭这一重大题材,取得了值得欣慰的收获。
因为他们没有回避矛盾和困难。他们没有回避肩头的重荷,他们没有墨守成规。没有这种炽热的激情和冷静的思索,没有这种胆识和拓展,就没有《世纪行》的创意。
    (二)
怎样艺术地处理这一重大题材呢?
《世纪行》的定名就反映出他们的艺术总体构想和艺术气质,艺术风格和艺术情怀。一个“行”字,包含着深层的内涵和深远的外延;“行”的国际共运史与中国革命的运动性和规律性;“行”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伟大历史进程……《世纪行》的标题已经显现这部政论片的独特艺术形式,以及其豪放、深沉、抒情、壮烈的基调了。
怎样发挥形象化的磁力与魅力,引人入胜?怎样艺术地运用视听语言让观众接受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
《世纪行》政论片改变居高临下、以势压人、板起面孔说教的习惯,而是俯视现实社会生活,采取平等与平视的双向交流的立足点,用真诚与真实的思想形象,心贴心、面对面地娓娓道来。改变图解政策和枯燥说教。真理可以笑谈。干巴巴、硬梆梆的宣传往往令人敬而远之。理论和原则紧密结合实际生活和深入人心,反映在视听艺术的感性形象,就能产生一种思想感情交流的投入感和认同感了。
铿锵有力的政论片,从来是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共忧患,与时代同步共振。《世纪行》编摄者寻找到怎样告诉观众的角度的同时,始终围绕着四项基本原则的实质性内容,联系当今大众所思所想所为的问题,抓住时代的热点,抓住当代国内外尖锐性矛盾的交叉点,抓住当前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困惑、思绪、渴望与追求的关切点,就能激发我们的兴奋点和共鸣点。通过形象化的电视语言,把四项基本原则表述得有情有理,有血有肉。让我们理解这一原则无比深刻与丰富的思想内蕴。
    (三)
《世纪行》有着较为缜密的艺术构思,画面与声音的构成,局部与整体的区别与联系,各集的独立成章和有机的组合,首尾呼应以及叙事结构的布局等方面都倾注着编摄者的智慧与心血。他们打破传统政论片的构架,改变平铺直叙的方式,采取立体性、辐射性、交叉性的结构,站在当代矛盾和时代精神的高度,从历史的苍穹俯冲到现实生活;时间的跨度从150多年风云变幻的国际共运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大变迁,空间的范围从世界到中国,纵横交错、交流与交织到改革开放的今日中国的变化,然后聚集在四项基本原则上,再升腾为不枯不朽的革命精神和情深意笃的革命理想。
编摄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于四项基本原则的学习、思考、认识和理解,都强烈地在电视片中溢露出来,并渗透在画面形象之中。为了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四项基本原则,他们拓展了思维空间,扩大了观察视野,选择了新的角度,深化了剖析的层面,提炼了事物的意境。
    (四)
这部片子运用了一百多年来的有关文献资料。编摄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立场,明确地认识到反映历史也是反映现实,离开时代精神则无法理解和准确反映历史的趋向。他们严肃地精选客观存在的史料,没有把历史当做任意打扮的天真小姑娘。他们注意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理性与感性、外象与内核、虚与实、事件与人物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组合,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现实内容,从多侧面表现四项基本原则这个题旨,由于总体构思和把握比较得当,所以主题是单纯而不单调,内容是丰富而庞杂。全片虽然分为“智慧篇”、“意志篇”、“团结篇”、“道路篇”四集,却形成一个整体思想形象。
电视片中出现了有些鲜为人知的珍贵镜头,让我们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活动,给人以极亲切和浓烈的真实感和沧桑感。编摄者从千头万绪、繁杂众多的材料中,始终用四项基本原则的主线贯穿,使人感到艺术与思想的线索是比较清晰地理明和理顺的,它牵动着观众的心弦——中国革命为什么是世界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什么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如此跌宕起伏、艰难险阻?为什么共和国几度风险依然岿然耸立?为什么百年来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甘于为多灾多难的祖国血洒神州?为什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历史的抉择?形象化政论给予观众沉思与震撼。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变革,革命的挫折与前进的事实,人民的呼唤与急切的期待,深入浅出,情理交融地让观众认识到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世纪行》坚持正面宣传和正面教育,但并不粉饰与美化现实,并不回避党在革命与改革中的失败与失误。既没有一味“形势大好”的歌颂,也没有无原则地热衷于扩大和夸大党的失误和失败;没有借“忧患”为名行丑化之实;而是情真意切,说真话,吐真情。所揭露的问题和矛盾是适当、适时和适度,反映出艺术家的成熟和严肃的使命感。我们党虽然有过失误,将来也难以避免遇到曲折和挫折,但党和人民决不失望,而是充满信心和希望。这样的描述是沉重而不消沉,是悲壮而不悲观,增强了这部政论片的可信性和战斗性。
    (五)
《世纪行》在艺术上注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善于小中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艺术细节的刻画,赋予政论片以情趣和感情色彩,给主题以铺垫和深化作用。例如:电视片介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一把提琴手”与“第二把提琴手”共同谱写“资本论”的细节,以及他俩最真挚最亲密的战斗友谊,为我们树立了人类最崇高友谊的典范。还有关于童心未泯的马克思同小孩交换小刀的“生意”。因为马克思的小刀钝口,他认真地按照研究的价值规律,补给小孩一个便士。列宁在病榻中斥责腐败的官僚作风,“要用剩下的好牙咬掉这些毒瘤”。
又如:解放战争的1946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对毛泽东说:历代王朝几经更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共产党找没找到摆脱恶性循环的良策?毛泽东当时回答,找到了,这就是民主。真是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电视片还真实地展现毛泽东60岁时学英文,在《共产党宣言》(英文版)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用“毛体”写满了单词。领袖好学不倦的毅力,令人肃然起敬……这些精采的细节,穿插在政论片中,画龙点睛,闪现着伟大的灵魂,显示着伟人品格的力量。伟人再不是头罩光环的超人,同样有着凡人的苦与乐,爱与恨,有着个性和生活情趣。它形象地告诉观众:马克思怎样创立共产主义学说的;列宁怎样创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怎样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建了新中国的;党的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怎样进行改革开放的。它具有时代性、政治性和知识性,是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世纪行》的序幕使人耳目一新。一曲热情昂扬,富有现代感的歌声:“你是一个火种,点燃这片沉睡的土地。你是一个预言,画出人类理想的轨迹。你是一面旗帜,飘飘扬扬迎着风风雨雨……”伴随歌声画面同时呈现:人们凭吊马克思墓、恩格斯在热情演说、列宁振臂号召、毛泽东讲课的洒脱英姿、邓小平在大海搏击风浪……这一组简洁的、寓意深刻的镜头,扣人心扉。《世纪行》的尾声的艺术处理是壮怀激烈,发聋振聩。它提出了再过10年的灿烂前景。
值得称道的是《世纪行》的解说词撰写,它鲜明地服务于主题,是总体艺术构想的一个重要部分。解说词热情而朴实,并非单纯地“看图识字”似的解释画面,而是引申画面的内涵,补充并丰富形象思想内容之不足,使画面更加立体和充实,意味深长。全片沸腾着、流动着滚烫的形象化“语言”,它从多角度地、带有浓烈感情色彩地阐明了当代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然而,《世纪行》的艺术遗憾也是明显的。在叙事的结构方面时有松散,个别内容的表现上也有重复感,有些资料的使用也缺乏典型性,个别地方尚存在政治大于形象的不足。但是,《世纪行》电视政论片不失为一部非常可贵的、具有感情冲击力、艺术感染力和思想穿透力的佳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