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雨露滋润花烂漫——四川绵阳文艺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1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雨露滋润花烂漫
——四川绵阳文艺一瞥
邵建武
重访绵阳,印象颇深。
四川绵阳市王金诚市长的一席讲话,冯崇泰副书记的几番交谈,绵阳文艺界人士的短语长侃和摆在案头的著作文章,给我勾画出绵阳文艺界的轮廓与细部,生机勃勃的整体,生机勃勃的元素,生机勃勃的运行机制。
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并持之以恒,是绵阳市党政工作的传统,这个传统来自于这样一个共识:绵阳起飞,靠科技;科技起飞,靠人才;人才起飞,靠环境;环境,即人文环境。文艺是改良环境,优化环境的主力。
自1985年建市以来,绵阳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负责同志都以一定的精力关注着当地文艺队伍的建设与文艺创作的发展。这种关注,并不是一般性的口号与要求,而是具体的行动,扎实的措施——千方百计地为文艺界排忧解难,诚心诚意地与文艺界作朋友,适时妥当地给文艺界指方向,身体力行地参与文艺创作。在经济建设任务繁重、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绵阳市尽可能地为文化艺术单位增加经费,解决落实人员编制、办公设施乃至创作人员的生活条件。与此同时,绵阳市还以临时拨款的方式,支持当地文艺界每年举办一至二次较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以提高文艺队伍的素质,近几年,应邀到绵阳讲课、交流的专家、作家、编辑多达近500人次。
绵阳党政负责同志与文艺界人士的交流,很少是上下级式的,相互之间,多是以诚相待,商量工作,讨论问题,常常是各抒己见。当然,这种朋友式的平等交往并不是无原则的。对于文艺界人士的一些模糊认识,文艺创作的某些偏差失误,绵阳市的党政领导同志也及时地表明态度,提出要求,交换意见,促使他们少走弯路,多出佳作。早在去年5月,冯崇泰同志就针对部分文艺界人士在创作上的迷茫徘徊,和他们座谈交心,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艺应该高奏时代的主旋律,应该高唱社会主义的正气歌,并据此撰写了论文《文艺要高奏时代主旋律》。
绵阳文艺界人士是不负这番厚爱与厚望的。他们深入生活,刻苦读书,潜心创作。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绵阳市共有150件文艺作品在全国与四川省的各种评比活动中获奖。
由绵阳市文联举办的双月刊《剑南文学》,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尽心培养文学新人;作家吴因易自1985年以来,相继推出了《宫闱惊变》、《开元盛世》、《魂销骊宫》、《天宝狂飙》等5部长篇历史小说。文化局长陈明星在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之余,创作了别具一格的歌舞川剧《华清池》,在当地久演不衰,在赴省和进京演出时,获得好评。郭四旭、谢宗年的报告文学《他骄傲地举起世界》荣获全国报纸连载作品评选一等奖。在第七届全国美展中,绵阳市就有8件作品参展,杨昆原的漫画《大买主》和吴映强的国画《原上草》分别获得金牌奖和铜牌奖。何多俊的年画作品先后在全国第三、四届年画展览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田茵创作的舞蹈《海的女儿》在10省市少儿舞蹈录像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小诗人郁奉的诗集在1982—1988年全国优秀少儿读物评奖活动中获小作者作品鼓励奖。小书法家赵文杰多次在国内书画展评活动中获奖,并应邀赴日展览。周玉清的小说、雨田的诗、母碧芳的散文,以及其他业余作者的作品,都有一定的影响。
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山花烂漫;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四代争先,这就是绵阳文艺界,这就是绵阳的气概与风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