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良性循环 民族地区经济稳步发展 人民群众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17
第1版(要闻)
专栏:

  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良性循环
民族地区经济稳步发展
人民群众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电 (记者周亮、通讯员赵星)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正逐步步入持续稳定增长的良性循环轨道。
据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建设明显加快。1981到1989年9年间,民族自治地方的工农业总产值就以平均每年9.7%的速度递增,远高于“一五”至“五五”计划时期28年中平均增长6.6%的幅度。去年,民族自治地方认真贯彻执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方针,全年工农业总产值突破了2000亿元关口,达2032亿元,比1980年增长130.8%。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1199.5亿元,农业总产值达832.9亿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178.6%和76.6%。
经济的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仅1989年,5个自治区和青海、云南、贵州3个多民族省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就达735亿元,比上年增长2.8%;新疆、宁夏、云南、西藏等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的增长幅度均在6%以上,有的增长幅度超过10%。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十分注重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其经济结构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优化。民族自治地方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60.1%上升到1989年的64.2%,而在1949年,这个比例仅有14.8%。昔日极其缺少工业的民族地区如今已涌现出各种类型的现代化工厂和工业基地,如内蒙古以包钢为中心的工业基地,新疆的石油工业基地等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宁夏的机械工业实力雄厚,许多工厂成了我国的重点机械厂,有的已成为机床的出口基地。一向落后的轻工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较大的状况有所改变。轻重工业产值的比例由1985年的1∶1.09变为1989年的1∶1.04。
有关专家认为,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着市场销售不畅,资金、技术短缺和经济效益不甚理想的问题,有待于在进一步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逐步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