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奉献在黄土地上——长庆油田艰苦奋斗采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18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奉献在黄土地上
——长庆油田艰苦奋斗采风
尚德本 曹宏亮
大西北,陕甘宁蒙4省区交汇处,那著名的黄土地。
七沟八梁一面坡,山峁山壑加沙漠。方圆37万平方公里。
采油条件极差、贡献却位居同行业第10的长庆油田就星罗棋布地嵌在这里。
带着大庆人的精神,踏着当年红军的足迹,他们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战斗了整整20年。
20年的成果:一个年产140万吨以上的稳产油田,一支保持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过硬队伍。
采油二厂七大队,创业时只有10个人,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借一间大库房,算是栖身的“大后方”。老工人康继川、马文超负责的井场除了井架就是黄土地,为赶投产,他们支油管、搭油毡当屋,借麦草、打地铺当床,一住就是七天。七天中大雨不断,常常饭送不上来,他们就饿肚子。全队的男子汉们都记着“铁人”王进喜的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当年,这个队的日产原油就达到60吨,1989年年产油54700吨。
元城采油大队是一支年轻的队伍,然而,经过6年锤炼,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赶上了老工人。这支队伍组建的地方在甘肃省北部的元城,人烟稀少,大山连着大山,他们10多人挤一个屋,晚上点蜡烛和煤油灯照明,一天只吃两顿饭。一些年轻女工和刚从技校毕业的学生愁眉不展,认为误入苦境。一年过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见诸于他们的行动。一次,大雪封山,领导征求大家意见:干,还是不干!年轻人回答:别说下雪,下刀子也要干。全队职工顶风冒雪,扛着镐锹,踏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向井场进发。许多人摔倒了,又爬起来。全队创出了一流的工作、一流的成绩,连续3年被评为“一等大队”。
黄土地上的创业者们说,如果说我们有所贡献,其功劳有我们的一半,也有冲锋在前的领导者和在后方服务的职工的一半。
在这块黄土地上流连,你会感到创业者的这番话正好道出了他们忘我奉献的力量源泉。
20年里,在有油井的地方,黄土地上出现了一座座小城市。这里,有住宅楼、幼儿园、影剧院、图书馆、体育场、游乐场,也有鱼塘、鸡舍、猪场。在后方服务的职工用自己的双手给古老的黄土地增添了许多生机和活力,也使长庆油田的创业者们有一个像样的温暖的“家”。
在“家”里温暖,还要让创业者在第一线拚搏的时候也温暖。
油田领导要求所有生活品的供应都“前线”优先。鱼塘第一次捕的鱼、猪场第一次宰的猪、鸡场第一次收获的鲜蛋,全部送上“前线”。所有节日,各级领导都带着节日礼物到一线与工人们共享。平时,各个机关也源源不断往生产第一线送面,送肉,送瓜菜。
一次,油田管理局局长史兴全赴刚开始堪探的井场检查工作,发现工人们住在简易木板房里。时值冬天,气温达零下13摄氏度。他当即下令,第一件事是3天内架设好发电机,每个工人发一个电热褥。“工人休息不好怎么干活?”他说。平时,他要求解决职工生活问题时也要同解决生产问题一样,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领导们关心职工的生活,也看重自己身体力行的带头作用。
油田管理局的负责同志从工作、生活作风的一点一滴做起,时刻保持艰苦奋斗传统。在奖金分配上,多年来他们坚持和机关干部一起拿平均奖,并比一线工人拿得少。在住房、出国、招工等问题上公开办事制度,请职工们监督。
领导的作为是无声示范。工人们看在眼里服在心里,全油田上下一股劲,在产油最困难的地理、地质环境中,年年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为此,甘肃省委和省政府授予这个油田及其党委“双文明建设模范单位”、“党风工作先进集体”、“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等光荣称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