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恢复天坛神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2-25
第3版(综合)
专栏:

  恢复天坛神韵
本报记者 颜世贵
桔红色的挖掘机和推土机一起发出隆隆的吼声,清渣运土的大卡车来去不息,……尽管天寒地冻,白天黑夜,你都能在天坛见到如此场面。
“搬掉天坛土山,恢复古园神韵”。飘扬在施工现场的这条横幅,揭示了来自首都各条战线的青少年、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的心迹。
天坛为京师五坛之首,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的场所,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天地中的罕见瑰宝。
然而在天坛内坛西侧,却有一座令人刺眼的土山。原来,这是“文革”期间,人防工事和地铁工程的弃土堆积而成,占地6公顷,高30余米,总土方量达到62万多立方米。这不仅从整体上分隔了天坛轴线及主体建筑的内在联系,割断了古建筑的整体构思,而且使参观者无法领略古代祭天礼仪的神秘意境和艺术氛围,影响了天坛历史价值的展现。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不断呼吁,许多外宾也对土山的存在表示遗憾和不解。一位住在附近的70多岁的老大妈说,30多年了,我天天到这儿活动,原来这儿是一片大柏树林,后来砍了树堆了山,就不那么好看了,这大土疙瘩早就该搬走。北京市政府经过多次的酝酿,终于决定搬“山”。
2月24日下午,北京市长陈希同和市委、市府的其他领导同志及一些专家来到土山脚下,参加铲土劳动,并慰问承担此项任务的城建总公司和运输总公司的突击队员们。陈希同勉励大家,不要误了植树季节,要让天坛的环境从触目痛心变为赏心悦目,使其恢复光彩。
记者见到79岁高龄的侯仁之教授在铲土装车。记者请他谈点感想。侯老喘着气高兴地说,今天难得机会,这个地方应该恢复。在一旁装土的张百发副市长也说,憋了好几年,每次陪外宾来,见这山就气。他说,搬山计划花3000万元,现在只要几百万元,工期又一再提前,说明得人心。
出任搬山总指挥的市长助理黄纪诚向记者介绍,从1月20日开搬,到今天已完成了搬山任务的60%,原定3月底收工,可望提前15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