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欢歌不夜天——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联欢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19
第4版(要闻)
专栏:

  欢歌不夜天
——首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联欢纪实
本报记者 袁晞
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民间艺术家的舞蹈和歌唱。这些天,在各国演员下榻的京丰宾馆,电梯、走廊、大厅都能看到舞步,听到歌声。
18日的大联欢在夜餐时提前开始,欢笑声、交谈声和此起彼伏的歌声响彻大餐厅。一群中国工作人员即兴唱起各国歌曲,音乐逾越了语言的障碍,《喀秋莎》的歌声一起,全体苏联朋友立刻同声合唱;《金日成将军之歌》使激动的朝鲜演员随歌起舞;贝多芬《欢乐颂》的曲调唤起全场共鸣,十几种语言唱起同一支颂歌,表达着同一样心愿:“欢乐女神圣洁美丽……在你的阳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成兄弟……”在歌声中大家纷纷起身,肩扶肩,手拉手,不同肤色、不同服装的人们连成一条多彩的链条在大厅里边舞边行,从餐厅一直涌向联欢的舞厅。
晚11时许,联欢会正式开始,艺术节组委会副主任孟伟哉致辞,并在翻译的现场指导下用多种语言向朋友们说:“谢谢!”引起阵阵喝彩。
接着,各国艺术团同中国主人互赠礼品,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朋友送的是瓷塑骏马,酷爱海洋的意大利朋友送的是青铜航船。礼品中还有苏联的花瓶、比利时的旗帜……
在欢快的乐曲中,语言不同,舞姿不同的朋友们和着同一个节拍跳着、唱着,舞厅的每一处都在传递友谊,交流情感。美国演员在教比利时同行跳踢踏舞,苏联姑娘把签上芳名的画片赠给意大利小伙儿,菲律宾朋友在学唱夏威夷情歌,印度艺人在教中国司机说几句印地语,记者本人从美国姑娘手中得到一件T恤衫……
在舞场上问及各国朋友对艺术节的感受,从奥地利合唱团团长到十几岁的苏联、土耳其小姑娘都能用不那么标准的英语说“好极了!”一位意大利朋友说得更有深意:“文化交流能促进各国的进步。纵观中国历史,对外开放的时期往往是强盛的时期,如汉、唐两朝。当今中国正在追求新的东西,更加重视认识别国的文明,与外界交流越多,中国会越发达。”
从午夜到凌晨,大厅里一直是欢声笑语。天明,各国朋友又要打点行装,踏上行程,到中国东北、华北的城镇、山乡去传播艺术、传播友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