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三个“一百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19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三个“一百年”
敢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小时起,我就喜欢李白的这句诗。在我心目中,这诗句既是雄伟的画卷,又富有人生信念和历史哲理。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海呢?小时候我只知道海就是大海,就是太平洋;长大后,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懂得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于是我才认定:这“海”就是共产主义的大海。中国的历史长河,经历百曲千折,是要奔向共产主义的大海的。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共运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在一些国家相继得手。于是,黄河是否还东流入海,在一些人思想上竟也成了问题。
其实,社会主义所遇到的挑战,正是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契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我看来,这“上”,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下”,就是我们面临的国内外的实际。共产主义尽管还很“修远”,我们就是要在这“上”“下”两者的结合中,不断探索和开拓前进的“路”。
为了回答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命运问题,让我们展开历史的座标,从中国在世界上兴衰伏起的历史曲线中寻求启迪。
在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灿烂文明的大国,举世难与伦比。18世纪中叶欧洲产业革命已普遍兴起,而东方的中国,却从文明的峰顶渐趋衰落。从那时起,中国经历了一个由渐趋衰落,到挽救危亡,到走向振兴的历史过程。如果把走向振兴的历程,一直算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三步曲”,那么,我们会看到三个“一百年”:百年衰落、百年救亡和百年振兴。
18世纪中叶到世纪末正值乾隆年代,中国政治上的强盛掩盖了它技术和经济日益落后于西方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陷于四分五裂,濒于危亡。恰如康有为所叹:“我今无士、无兵、无饷、无船、无械,虽名为国,而土地、铁路、轮船、商务、银行,惟敌之命,听客取求。虽无亡之形,而有亡之实矣。”“缅甸、安南、印度、波兰,吾将为其续矣。”
从19世纪中叶起,中华民族投入了挽救危亡的可歌可泣的斗争。最后,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分裂、战乱和民不聊生的局面,使濒于危亡的中国在世界的东方重新站立了起来。这是中华民族在本世纪实现的第一个飞跃——从黑暗和苦难的旧中国向光明的新中国的飞跃。
20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地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虽然由于缺乏经验和中途出现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但毕竟取得了在过去剥削制度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成就更是举世瞩目。这是第二个飞跃——从“一穷二白”的中国向繁荣富强的中国的飞跃。目前我们正处在这个飞跃的过程之中,即从温饱型到小康型、再到中等发达型的转变过程之中。
百年衰落、百年救亡和百年振兴,这三个“一百年”,放到世界近现代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历史大座标上来看,是整个中国历史轨迹的一个大曲线,是显示亿万中国人民命运的历史大曲折。再过五、六十年,中国的社会主义航船就要驶出这个历史的大曲折了。到那时,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以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巨人的英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上。现在我们正处在这个至关重要、无比壮丽的征程之中。每一个怀有崇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中华儿女,特别是肩负历史重任的青年一代,能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成果,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同心协力为振兴中华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吗?多少惊涛骇浪和急流险滩都经历过了,中华民族正面临历史上一个难得的机遇,最好的机遇,中华新的振兴已经在望,我们应当满怀信心,牢牢把握历史的机遇,奋力夺取新的胜利。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从历史和理论的高度看问题,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已经同马克思主义、同社会主义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11亿人民的中国同社会主义、同马克思主义分开。这就是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是中国未来希望之所在。
在这里,我想借用清人郑板桥题写在一幅画竹上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新中国是建立在旧中国的破烂摊子之上的,但是中华民族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历经“千磨万击”,战胜重重困难,岸然挺立在世界上。我们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和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毫不动摇,管你世界上刮什么风,我们都不怕。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铮铮风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