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10年前,为集体的两头牛要不要分,全村人吵吵了半宿;10年后,大伙儿异口同声说,集体的家底要再厚实一点。这变化来自——两头“公”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0
第2版(经济)
专栏:

10年前,为集体的两头牛要不要分,全村人吵吵了半宿;10年后,大伙儿异口同声说,集体的家底要再厚实一点。这变化来自——
两头“公”牛
陶连杰 王凤炳 刘峰
这里说的两头公牛,确实是地地道道的“公”牛。它是山东省夏津县栾庄乡乔官屯村第19生产小组“大包干”时期保留下来的集体财产。
10年前,乔官屯19生产小组的40户村民为这两头牛,展开过一场争论。有的说,土地大包干了,还留这牛干啥,不如卖掉;也有的说,土地分了,牛也得分,抓阄,谁抓着归谁。可是多数人说,集体有点东西有啥亏吃?!哪家临时需个“帮手”,拉着就走,多方便。吵吵了半宿,最后,组长李宗阳拿出了绝招:少数服从多数,两头牛留在了集体。
10年来,两头牛直接归组长指挥,谁使牛谁向组长挂号,除照顾“特困户”以外,一般按照先后顺序轮流使役,大伙普遍感到方便。村民李光会一家老少7口,只有1个劳力,承包了10亩责任田,他把这两头牛当成无言的“帮手”,啥活也没落在别人后边。青年农民李宗源,从小失去父母,自己的腿又有残疾,大包干那年,他才18岁,分了一亩半责任田,耕种耙耢,组里就安排专人用“公”牛帮助他耕作农田。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5年前,他成家立业,摘掉了穷帽子。
10年中,这两头“公”牛备受爱护,牛干活多是晚出早归;谁要是让牛使苦劲,定会遭众人的白眼。老饲养员李勤文精心照料“公”牛8载,牛一上槽,他就把草料筛了又筛,拣了又拣,直到牛吃饱了肚子,才放心。他要是看到牛背上有个鞭花,准会跟使牛的闹个没完没了。前年,他推荐31岁的儿媳妇范秀云接替了“牛倌”,手把手地教秀云筛草、拌料。如今,这两头“公”牛膘肥体壮,干起活来“不用扬鞭自奋蹄”。
1984年春天,19组的村民议论着这样一个“专题”:两头牛让咱大伙得到了实惠,要是集体的家底再厚实一点,不更好吗?如今一眼机井好几台机器排队,如果集体有一台公用机器,全村就可节省投资上万,再有台拖拉机就更方便了。田间地头,饭前饭后,三五成群地找组长要求添置家业,大伙的想法早就跟组长的“算盘”合拍了。于是,一部20千瓦“铁牛”开进了19组,耕翻土地,户主指指地边就行了。一家一户浇水挺犯愁,组里又统一装电机,下水泵,庄稼一旱,一家一个人拿着锨开开畦子口就把事办了。当然,耙耢、播种、耘地还是“公”牛的美差。
紧接着,19组的农民开始了兴工办企业,从小粉房、小皮革厂起家,如今已发展到拥有固定资产300万元、年创利税10万元的企业集团。10年,全组上交各项提留款,没从群众手里拿一分钱,全部由企业承担。每年全组人均收入800多元。
难怪乔官屯19组的群众风趣地说:“分田到户,集体有物,‘公’牛引路,越过越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