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优势互补携手发展外向型经济 中南崛起一批“中中外”联合企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0
第2版(经济)
专栏:

  优势互补携手发展外向型经济
中南崛起一批“中中外”联合企业
本报海口电 记者杜若原报道:沿海与内地优势在引进外资、技术方面的结合,孕育了一个招人喜爱的“新生儿”。记者从日前结束的中南6省3市第六次协作会上了解到,一大批内地、沿海与外商结合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简称“中中外”)的建立,对于促进内地与沿海经济共同发展,开拓国际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广州两市现有“中中外”企业2000余家,海南省有400家。这类企业占“三资”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经济专家分析说,这些企业的合作各方在资金、技术、设备或原材料及销售渠道方面,拥有相互不能替代的优势。他们利用沿海优惠政策使各自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因而产生了新的优势。这表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地区对内地经济的引导和推进作用越来越大。
中南协作区是我国经济特区最密集的区域,中南6省3市建立经济协作区以来,内地纷纷与特区和沿海联合,创办以特区和沿海为“窗口”的出口加工企业。目前,中南各方在深圳联办、合办企业达到392家,投资总额13.54亿元,其中投资最多的是湖南和广东。
特区和沿海也竞相向内地企业投入资金,或建立原材料基地,或设立经济实体。深圳市近一年来组织和批准了65家企业在中南协作区投资,总额3223万元,占该市在国内投资的58%。
协作各方在联合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资金投向更趋合理。去年,中南各省市在深圳的工业项目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已由去年的53%提高到80%;在海南,投向工农业生产领域的资金也上升为61%。
优势互补,促使中南协作区一批企业走上了通过特区出口产品或增值创汇的路子。
还有一些内地企业以特区为媒介,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了企业进步和新产品开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