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他们在播撒精神种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他们在播撒精神种子
本报评论员
在天安门广场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之前,有两顶帽子一直扣在中国人的头上,一顶叫做“东亚病夫”,一顶叫做“一盘散沙”。如今,“东亚病夫”的帽子早被抛入太平洋,“一盘散沙”再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写照。尽管我们还不富裕,要干的事业也挺艰难,但是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中国人确实挺立起来了!
坐落在太行山东麓的元坊村,在摆脱贫困的奋斗中,缔造一代新的村风。在创造物质财富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尤其是党支部、村委会的8位不脱产的干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里的村级组织不是“一盘散沙”。他们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但是他们的精神风貌却光彩照人。他们的举动,未必能“惊天地、泣鬼神”,但却把全村父老兄弟的心拢在一起。俗语云:“人心齐,泰山移”。要改一改脚下的这一方土,变一变头上的这一片天,靠什么?靠的就是“人心齐”!元坊村有党支部作核心,有这8名干部作主心骨,才有全村上下改造山河、脱贫致富的凝聚力。
高尚的精神,最能征服人心。元坊村的干部肯定也多次召开群众大会讲道理,多次找人谈心做思想工作,只是这篇通讯里没有写,写的是他们办的一桩桩实事、一件件好事。这些事,也可以说是生活中一些平常事,可是落到一家一户就是天大的事。元坊村的干部没有推委应付、避而远之,而是主动揽过来,认真负责地办好。为了群众,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不考虑自己的情面,甚至不惜冒牺牲自己生命的危险。这是什么精神?就是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就是党的原则高于一切的精神。这种精神,要讲,更要做。行动,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语言。元坊村的干部善于运用这种语言,他们靠这种语言,把高尚的精神播撒在乡亲的心田里,把共产党人的形象雕塑在群众的观念中。不是一时一事,而是长年累月;不是装装样子,而是真心实意。这才感动了群众这个“上帝”,这才有元坊村的“人心齐”。
元坊村的干部爱国、爱社会主义,体现在爱元坊村、爱自己的乡亲、爱脚下那块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这叫爱在了点上。他们无缘参与研制正负电子对撞机,不会去揿动捆绑火箭发射的按钮,也不可能直接投入筹办亚运会的壮举,干的只是农村干部都可能遇到的那些平常事、麻烦事,但是,他们身上体现的精神魅力,和从事上述伟业的人们一样熠熠生辉。他们也是在为祖国添彩,为党旗增辉,因为他们靠自己的模范行动把身旁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投入改变当地落后面貌的奋斗中,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成为振兴中华大业的一部分。假如这些群众没有一个核心,是很容易成为“一盘散沙”的,尤其是在那些基层领导班子软弱涣散的地方,并不因为我们从总体上丢掉了“一盘散沙”的帽子,有了社会主义制度,他们那儿就天然地具备了凝聚力,而缺乏凝聚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无从谈起。正是在这一点上,元坊村干部的事迹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我们把干部作风问题、干群关系问题,提高到是不是真爱社会主义,是不是真正维护我们党的威信的高度来认识,一点也不过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