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多好的村干部——河北省平山县元坊村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多好的村干部
——河北省平山县元坊村纪事
王贵海 马贵良 王亚辰
太行山东麓的平山县孟家庄镇元坊村原来是个贫困的山村,1986年人均收入仅130元。以后大干三年,三年大变:一年解决了温饱,两年摆脱了贫困,三年奔上了致富道。
元坊之变的奥秘是什么?村民们说,村里有个好班子。
    当干部要多替别人着想
元坊村党支部、村委会是1987年初组建的,8名干部平均年龄41岁,说起他们关心群众、乐于吃亏、无私奉献的事来,犹如满架的葡萄,一嘟噜,一串串。
1989年春,村民韩恒山和村主任韩风海同时盖房。韩恒山因钢筋不够停工了。韩风海知道后,就主动把自家用的钢筋送了去。结果,韩恒山的房子如期落成,而韩风海的房子却拖了一个月。
今年春天,村里规划房基地。人们都想靠近公路往下搬,图个方便。而村支书却主动搬到了离公路最远、地势最高的西北角。
新班子一上任,就对全村贫困户实行了责任制。几年来,无论村干部们再忙,三天两头都要去坐一坐。夏天,看衣服换季行不行;入秋,问棉衣棉被厚不厚;青黄不接时,检查缸里粮食多不多,锅里做的是什么饭;逢年过节,村干部们就把他们请到家里喝两盅。
副支书封兵海中年丧妻,全家6口人,年近八旬的父母均患病,躺在炕上要侍侯;下有3个未成年的孩子要照料。人们说他是一肩挑三担。就是这样,他仍挂记着村里的贫困户,1987年入冬的一天,寒风怒号。他来到孤寡老人梁丙午家,见老两口裹着被子蜷缩在炕上。他大步奔回家,一下子挑来两筐煤。
贫困村里光棍多。村干部也一直把35条光棍儿成家的事,当成一项“大工程”。外出开会,请别村干部帮忙;过节走亲,让亲戚给撺缀;串门访友,席上总忘不了打问有无合适的姑娘。3年里,35条光棍儿,干部们几乎都做过媒,说成了10来对。到去年冬季,第35个光棍儿成亲,他们才松了一口气。
元坊村的干部们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为啥?用支书韩二秃的话说:“俺们就是想让人人满意,让家家过上个舒心的日子。”
    办公家事要一碗水端平
元坊的干部们说,农村的事这难那难,只要能出于公心,一把尺子量人,一杆秤量事,也就不难。
被元坊人称为尺子和秤的就是党的原则、集体的利益。对此,支书韩二秃说得好:“我们都是拿尺掌秤的,对人对己都要一样,尤其是涉及自家的事,更应做到:尺子不差分毫,秤杆不分高低。”
支书韩二秃上任时,村里建水库没钱。帐面上却有群众3.6万元的欠帐,其中涉及二秃的亲哥。二秃想:自己的哥哥不还,我怎么登别人的门!
他找到哥哥。不料,话刚出口,他哥哥把眼一瞪:“我欠款,别人当干部给我面子,可你一上来就不认亲啦?”“正因为你是我哥,所以你先还!”一次不行,两次。二秃3次登门,终于做通了工作。这样,全村仅用了15天,就把欠款全收了回来。
一次,副支书封兵海家打鱼鳞坑,挖得不合格,验工员发现后,汇报到了村里,原以为村里不会叫真儿。不料,村里专门召开了群众大会,当场罚了50元钱。
去年2月,韩风海哥哥盖房。韩风海发现地基长出2尺多,这是由于村干部的粗心。这件事,睁只眼闭只眼就可以过去,可他不让。
晚上,嫂子上门来求。嫂子走后,二哥又来,说了半宿。最后,二哥跳起来:“咱往后就别认亲弟兄!”
“认也得拆,不认也得拆!”韩风海的话掷地有声。最后,多出的根基还是被拆了。
    当干部要艰难困苦干在前,危险时刻冲在前
元坊,位于平山县西北部,全村127户、543口人,近万亩荒山,自然条件恶劣。“有雨漫山流,无雨渴死牛,庄稼十种九不收”是其真实的写照。
面对艰难困苦,他们上任时,认准一个理:豁出去,拚命干!
在持续3年的治山治水战斗中,村里8名干部艰难困苦干在前,危险时刻冲在前。作为元坊一村民,任何工程任务不比别人少;作为丈夫,他们很少顾家,地里的活误了节气;作为母亲,顾不上给孩子缝洗衣裳;作为老人,他们难得有儿孙绕膝的欢乐。在村里,随便问上一个人,他们都会说: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干得最累的是干部。
事实难道不是这样吗?群众说,一年365天,他们难得吃上一顿应时饭,难得睡上一个囫囵觉。他们的手,硬茧不比群众的少,他们的脸和群众一样黑。看着他们终日忙碌不得闲,许多群众不知多少次从他们手里夺过劳动工具;许多老人夜间闯进会议室,劝他们早些安歇;一连3年,年终评先进,4个小组的上百村民,一致的呼声是评8名村干部。
人们知道,村主任韩风海,人称“拚命三郎”。在水库工地上,一块500余公斤的重石,影响着进度,而又恰恰夹在山崖间,最多只能站两个人。当时,天已近黄昏,人们疲惫不堪,不乐意干。韩风海把腰带一紧:“我上!”说着抄起大杠,站到了前边,一气撬出30多米远。
人们知道,副支书封兵海,人称“虎将”。上山挖坑,他一年磨秃了两把锨;浇水植树,他在乱石铺满的山坡,每天挑水40担,往返数十公里,硬是趟出了一条条小路。
人们知道,妇女主任郝丑妮,人称“铁女人”。三野沟,荒废多年,她主动请缨,带领十几名妇女,奋战一个冬春,建成了200亩红果林。
这就是元坊村干部,元坊村人。他们凭着这种“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率领群众,改造山河,写下了动人的诗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