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搭起信任之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搭起信任之桥
温立平 牟文民
山东栖霞县蛇窝泊镇的干群关系曾出现过裂痕,群众对干部猜疑,上访告状案件多,社会治安也不稳定。近几年,这里发生了明显变化,干群之间重又搭起信任之桥。
在几次党委会上,镇党委书记林学敏和党委成员一起分析,干群关系不协调的症结在哪里?他们认为,主要是群众对干部缺乏信任感。林学敏带头解剖自己过去的一件事:为了应付上面要求学校“六配套”的检查,曾不顾条件,硬逼着一个学校在检查前突击安装校门,结果倒了建,建了倒,折腾两三次,损失1500多元。大家在他的启发下,摆出了1984年在发展镇村工业中,盲目赶风头,为“消灭无工村”,村村“点火”,一年上了57个工业项目,第二年就倒了46个,全镇一下子增加贷款400多万元。通过检查,使大家看到:群众对干部的不信任情绪,主要是因为前几年办了一些让群众讨厌的事,失了民意,伤了民心。
原因找到后,他们决心改变“赶浪头”的工作作风。
镇党委坚持对上对下都说实话。1988年年终核算时,各村报到镇里的总收入比上年增长很多,按照这个数字,这个镇可成为全县第三个“亿元镇”,这对于镇领导是很光彩的。但是,他们没有被“亿元镇”的荣誉迷住眼睛,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各村情况,觉得总收入虽然比上年增长,但不可能增长那么多。党委决定:宁肯不当“亿元镇”也不能失了民心。为此重新抽样核实,尽管这年没成为“亿元镇”,但党委领导感到这样做对得起老百姓,心里踏实。
这个镇所在地原来的联中校舍破旧不堪,多数是危房。早在1983年镇里就规划建一所正规化中学。但是,因为资金不足,一直拖着没兑现。1986年底,镇里抓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建这所中学。资金不足,他们到群众中征询办法,群众说:我们是文化之乡,育人是百年大计,勒紧腰带也要办教育。不少群众当场掏出了钱,不几天就筹集了120万元。几百个农民干了一冬春,建成了占地近百亩,可容纳24个教学班的正规化中学。
蛇窝泊镇中心大街既是3级公路,又是传统大集市。可是原来只有十三四米宽,泥土路面,坑坑洼洼。“雨天穿不住鞋,风天睁不开眼。”去年初,镇党委分析全镇财力,认为时机成熟,决定改造街路,仅用3个月就建成了一条1600米长的商业街,把传统集市改造成了服务设施齐全的贸易中心,既方便了群众生活,也繁荣了全镇经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