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下大气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谷城展开营造水土保持林攻坚战 辽西下河套生态农业模式获成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1
第2版(经济)
专栏:

  下大气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谷城展开营造水土保持林攻坚战
辽西下河套生态农业模式获成功
自觉地把改善生态环境同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谷城县和下河套村提供的这一经验,值得重视。下力气改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农业投入。这个投入不仅仅是环境所迫,也是农业生产发展自身所必需,是农业生产最基础的建设之一。把这个基础搞好了,就能为我们以后的政策投入、科技投入以至资金投入等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收到更为显著的效益。有些地方的同志至今不大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见效慢、效益不直接。从谷城县和下河套村的经验看,这也不一定。只要选准项目,科学组织,脚踏实地去干,是能够较快地取得突出的经济效益的。
                        ——编者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施勇峰、新华社通讯员陈惠明报道:林业部最近在湖北省谷城县召开现场会,推广这个县把农业投入重点放在改善生态环境上的经验。
近两年谷城县共投资300万元,投工390万个,展开了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重点的攻坚战,共营造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长江防护林17万多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3万亩,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谷城县地处长江中游,境内有大小河流107条。从60年代以来,由于对森林资源的过量砍伐,导致水土大量流失,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基本上是三年一小灾,五年一中灾,十年一大灾。到1986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县总面积的76%,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的肥力相当于当年化肥施用总量的3倍。
面对大自然亮起的“黄牌”,谷城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农业投入的重点,放到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上来,从1988年起在全县实施营造108万亩防护林体系的浩大工程。县里对全县的生态环境治理进行了综合规划,为了调动乡村和农民造林的积极性,在稳定山林权属的基础上,县里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县上下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营建防护林高潮。到目前为止,谷城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8%,比1988年增长5个百分点。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去年全县粮食总产2.1亿公斤,比上年增长25%,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收入461元,比上年增加88元。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陈宝玉、中国科学报记者宋德忠报道:在我国北方旱作农区具有推广价值的又一个重大科研成果——辽西低山丘陵易旱农区农林牧综合发展的“下河套生态农业模式”,在辽宁省朝阳市下河套村实验成功。不久前,已通过部级鉴定。
下河套村的地理环境是辽宁西部低山丘陵易旱区的典型代表:全村低山环绕,植被稀疏,有两条季节性河流交汇,有雨成流,无雨干涸。由于干旱,农业产量低而不稳。自然与社会因素的作用致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并形成恶性循环,人越穷越乱砍滥伐。生态破坏是表象,贫穷才是根源。欲治生态破坏,必先治穷。在研究过程中,科研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主持这个模式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以治穷为目的设置课题,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效益的高度统一,快速发展经济,治理下河套的穷;又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改善下河套的生态环境;同时,针对下河套有限的可利用地下水资源和耕地瘠薄、普遍缺磷的情况,研究农田水分调控抗旱增产技术体系和土壤施肥培肥管理技术,5年中共进行32项实验。
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下河套生态农业模式的内容,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生产的发展。如今的下河套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穷村,现在既重视粮食,又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在不减少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大胆淘汰老品种,变成主要发展小麦和经济作物的生产格局。过去这个村把养猪放在畜牧业的首位,结果猪与人争粮,饲料与口粮都十分紧张。猪养的越多,矛盾越突出。如今这个村把发展畜牧业的重点,放在发展鸡、鹅、兔和肉牛、绵羊、皮毛兽上,既解决了粮食紧张的矛盾,又提高了畜牧业的经济效益,进而也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去年,全村4859亩耕地、5300亩宜林山坡地、4300亩荒山、1000亩河滩地,均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全村粮食单产从164公斤提高到244公斤;人均占有粮豆总数由255公斤提高到414公斤;人均收入从180元增加到518元。全村557家农户均已脱贫。
              (均为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