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怎样当好今日“龙王”——来自石家庄市农田水利建设第一线的调查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1
第2版(经济)
专栏:

  怎样当好今日“龙王”
——来自石家庄市农田水利建设第一线的调查报告
王金良 田炳建
编者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农业要再上新台阶,搞好农田水利建设,至关重要。
这两年我国农业在几年徘徊之后又有新的突破,与各地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分不开。总结在新形势下扎扎实实地搞好这项工作的经验是件重要的事情。石家庄的调查,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进入80年代,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后,经营单位分散了,而农田水利又要统一搞,怎样才能当好今日的“龙王”?河北石家庄市农田水利建设的一些做法,给了人们有益的启示。
适应新形势,建立新的水利建设机制
1984年石家庄市同全国一样,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在丰收面前,部分干部为农业服务的思想和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的观念淡薄了,减少了对水利投入,在管、修上出现了“大放羊”。
面对这一问题,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石家庄市水利局局长孙振荣、副局长冯秀兰、何素敏带领全局干部,迈开双腿,分别深入到水利建设第一线,开始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60天后,一个共同的认识在局务会上统一起来:用原来的那套办法管水利、办水利,已经行不通了,适应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建立新的管理机制。
他们首先抓住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浇地问题。获鹿县小宋楼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在村委会领导下,建立了管水委员会,负责全村灌溉,浇地秩序井然,水利设施保护维修完好,群众满意。大河乡浇地公司负责全乡的灌溉和水利设施的管护,增强了节水意识。于是他们在全市推广了这些经验。
浇地问题解决以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修便提到了议事日程。井陉县梅庄乡采用劳动积累工的方法,连年兴修水利,坚持全乡每人每年搞渠道防渗1米,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始终没有放弃这一做法。到1988年,全乡完成渠道防渗5000多米。能不能在全市推广梅庄乡的经验?水利局领导几次开会研究。开始,一些同志有顾虑:一搞劳动积累,会不会又形成劳力平调,或者滥用劳力,造成劳力浪费,增加农民负担?讨论后,一班人统一了认识,认为梅庄乡的经验是符合“谁受益,谁负担;大家的事情大家办”的方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不到半年全市就有48个乡、300个村庄实行同样的劳动积累工制度。
经过探索,在资金投入上,他们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持为辅”的方针,立足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形成了国家投一点,地方财政拿一点,乡镇企业补一点,集体筹一点,农户出一点的投资体制。
劳力投入,一些人看来是难而又难的问题,在石家庄的农村却普遍建立了劳动积累工制度,因县制宜,因乡制宜,因村制宜;平原区每个劳力每年出积累工10——15个,山丘区出20——30个。为了把这种制度长期执行下去,让农民干着痛快,心里明白,各地都建立健全了劳务用工帐。对有一技之长,从工从商的农民,采取了以钱顶工、换工等方法。仅仅6年中,全市累计出积累工4000多万个。
由于合情合理解决了劳力投入、资金投入这两大难题,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瞩目的硕果。1984年至1989年,全市新打机井8845眼,修防渗垄沟1900多公里,新开渠道421.25公里,维修渠道近7311公里,渠道防渗1442公里,小流域综合治理186.5平方公里,水库除险加固整修16座,完成工程量1600多万方。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粮食总产1985年73万多吨,到1989年达到88万多吨。
以科学为指南,弃“花”求“实”
石家庄市水利局在工作中坚持以科学为指南,搞好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他们注意当年与长远结合、配套与续建结合、巩固与发展结合、防洪与抗旱结合、重点与小型结合、蓄水与引提结合。从1984年开始,各县、乡、村都拿出了比较完整的五年规划,并逐级审报科学论证。规划制订后,用法律的形式予以肯定,这样保证了水利政策的连续性,避免了张三挖、李四填、王五又开的重复浪费。
该市的获鹿县,经过科学论证,县上制定出了以延伸计三渠工程为重点、山区乡镇以渠道防渗为重点、平原乡镇以打井和垄沟防渗为重点的水利10年具体规划。他们坚持量力而行,集中力量分期分段施工,做到边施工、边受益,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效益。到今年春上,计三渠已延伸了29公里,使7万亩农田受益。农民们尝到了科学规划的甜头,干起来也有了劲头。今年伏天农民冒着酷暑又开始了三期工程4公里的延伸。
对已经投入使用的工程设施,石家庄市完善了从上至下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体系,县有管理处、乡有管理所、村有管水组,打破县、乡、村界限,灌区内部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水量,改变了乡村间争水、抢水,上游卡下游的现象,使有限的水量发挥了更大效益。
把水利工作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
“他们不单纯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解决防洪抗旱的纯水利问题,而是把水利工作当作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密切党群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这是石家庄市代市长沈志峰对水利局的赞誉和肯定。
几年来,为了改善全市的农田水利状况,水利局的干部们上井陉、下栾城、进正定、住获鹿,走遍了全市的山川平原,人均行程1万多公里,业务、技术人员年均下乡150天。他们顶烈日、冒严寒,跋山涉水,抗洪灾、战旱魔,帮助山村农民改变面貌,用行动赢得了农民的赞誉。群众称他们是“俺们农民的好‘龙王’”。
有名的“光棍村”王家岩有两副对联反映了这个变化。治水前的对联是:“自做自吃自涮锅,无儿无女无老婆”,横批:“光棍一条”。有了水后,对联是:“光棍招来金凤凰,儿女满堂喜洋洋”,横批:“美满家庭”。水利局帮助村里打出第一口深井,试水时,全村上至80多岁老人,下至七八岁小孩,都穿着过节的盛装,敲锣打鼓,欢天喜地。70多岁的老人许亿,拄着拐杖,挤过人群,走到水龙头跟前,颤颤巍巍地手捧泉水,眼含热泪,激动地说:“咱们总算有了水啦,托共产党的福啊!”
井陉县杜家庄是市水利局负责扶贫的一个点儿。几年来,人均收入由60元猛增到350元;由过去年吃统销粮15万公斤到去年第一次向国家交售粮食。有个村在修治水纪念碑时,有人把村委会的名字写在了前面,村民们立即提出“抗议”,他们说:“论功劳,水利局的同志是最大的功臣,要把他们的名字用最大的字写在最前面,让子孙都记住他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