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高技术离不开高投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1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讨论(三)

  高技术离不开高投入
北京营养源研究所所长 朱相远
赶时髦,追新潮,为时下流行的社会心态。一瓶普通的果汁也印上“高科技生物工程制造”,似乎一抹上“高技术”这层流行色,就能身价百倍。其实,高技术有其特定的涵义和严格的标准。不能为了商业效果,把高技术当广告。发展高技术不能“刮风”,更不能搞运动。高技术是由当代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前沿成果同最新的技术手段与装备互相渗透、融汇、编织而成的新技术生长点。因此,高技术同高投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
首先是人才的投入,没有相当素质的科技队伍,要发展高技术就只能重复“大跃进”、“文革”时期“超声波革命”、“微生物革命”等错误。我所的高技术研究尽管水平有限,但仍集中了本所的最佳阵容,并分几批送到国外进修,还请外国专家来实验室工作。某报曾宣传,四川一位农民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发明了“仿生稻草饲料”喂猪,一年可为国家节省400亿斤饲料粮。农业部责成有关单位调查,并作重复试验,结果证明,这只不过是又一则“科技笑话”而已。
其次是资金的投入。开发高技术是件很花钱的事。不放长线,岂能钓到大鱼。我所的真菌工程实验室,其设备在国际上不算太先进,却占了本所固定资产的一半。3年来市科委和联合国又资助了几百万元,才得以维持。当前国家财力不丰,发展高技术应收拢五指,集中于重点。若遍地开花,到处搞高技术开发区,势必事与愿违,得不偿失。
第三是时间的投入。高技术不能同“短平快”项目比速度。尤其是生物工程类项目,由于生物材料本身的复杂性,加上重复周期较长,一般需要短则3年,长则10年。急火做不出熟饭。本所在成立真菌工程实验室时就约法:3年内不要求创经济效益。给他们创造一个稳定、安静、宽松、从容的研究环境。实践证明,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
高技术的选题标准,既要顶天——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又要立地——能服务于经济建设。作为高技术项目,若无相当的先进性,不能代表当代科技发展水平,那又“高”在哪里?但高技术不是高科学,不是基础研究,若不能扎根于生产,不能取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那又何称“技术”?
我所林伯荃教授主持的丝葚菌一步法发酵,不需酸解或酶解,可直接把半吨玉米粉转化成1吨鲜菌丝体,其营养含量等同于1吨鲜猪肉。将此鲜菌丝体同肉类配制成各种肉食制品,价廉物美,更符合营养要求。目前国际上只有英国在时间上领先于我们。这项研究历时6年,耗资数十万元,并获得卫生部的正式批准证书,可作为食品新资源而投入工业化生产。目前不少传统发酵工厂正以此项技术来改变自己的产品结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