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只身下乡感受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下基层手记

  只身下乡感受多
中共朔州市委书记 刘泽民
主要领导干部下乡想了解点真实情况,有时确有一定困难。层层陪同,录像的、照像的,甚至还有一两个腰藏手枪的“警卫”,群众一看就疏远了,勉强接近了,也是看脸色说话,见眼色行事,内心深处总有条鸿沟。
怎么消除这条鸿沟呢?我的办法是:下乡不带任何人,也不向任何人打招呼,拿上一张地图,随便想进哪个村就进哪个村,碰见谁就和谁聊,到睡觉时找个光棍汉、或者是房子比较宽裕的人家住下,谁也不会把我当外人,谁也不会把我推出门去。这样就能听到平时听不到的话,发现平时不容易发现的问题。
就说农村收提留难的问题,平时我们听汇报,老是说村里有些“钉子户”。上次下乡,我在地里碰见一位锄田的农民,我俩吸上一锅烟,蹲在地圪塄下边歇息边聊天,他告诉我,现在村里的财务很混乱,几年也不向群众公开一次,收了多少提留、摊派了多少钱,只有几个村干部知道,群众心里有疑虑。所以今年收提留,他说:“不公开帐目,我一粒粮食也不交。公开了帐目,我该交多少交多少,一粒粮食也不少。”听了这位农民的话,我很受启发。市委、市政府经过讨论研究,下决心整顿农村财务,并公布于群众。这一政策很受群众欢迎。
有一次,我下乡睡在老乡家里,房东老大爷和我谈了大半夜话。我问他,群众都说现在政策好,生活富起来了,可为啥总有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骂娘?老大爷说:“过去共产党几句口号,人们就提着脑袋跟上干。现在左宣传右宣传,反而有意见,关键是人们气不顺。抗战时期,县委书记三天两头地往我们村里跑,半夜来了,推开门上炕就睡,就像一家人。解放以后咱就再也没见过县委书记,别说是在一条炕上睡觉了,就是到乡政府办一张结婚证,也是冷鼻子冷眼没好气。说老实话,只要干部和咱一条心,感情相通,咱就是搭上命又有啥了不起!”听完房东老大爷一席话,我失眠了。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存在许多毛病,机关的“衙门”作风太严重了,脱离了群众,也伤害了群众。听着老大爷那响亮的鼾声,我觉得和这些纯朴的群众在一起,心里很踏实!
我们党历来有一个光荣传统: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抗战时期,我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有许多事情是靠群众去解决,而不是靠几个领导。现在有些领导者习惯于在上面发号施令,即便下乡解决问题,也以“救世主”的姿态出现。其实,你只要真正和群众在一起,把群众发动起来了,什么事情也好办。我在山阴县一个村蹲点,大家听说我是市委书记,张口就向我要十万元机井配套费,后来经过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结果不但群众自己解决了资金问题,而且把事情办得很好。群众中藏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智慧,领导应该是台发动机。
深入基层下乡也好,密切联系群众也好,关键要有群众观念。否则,一切都会流于形式。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改造一下自己的世界观,很好地改进一下工作作风,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得到人心,得到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