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说起技术进步,没有人会提出异议;说起节能、治理污染,谁都赞成。可是,这里讲的却是围绕着一个新产品发生的——一连串不该发生的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0-08-22
第2版(经济)
专栏:

说起技术进步,没有人会提出异议;说起节能、治理污染,谁都赞成。可是,这里讲的却是围绕着一个新产品发生的——
一连串不该发生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清宪
ZQ—84型汽车高能点火装置,由中国华能公司温州电子电器厂于1984年研制成功,节油率在10%以上。据长春汽车研究所试验,可使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下降95.4%,碳氢化合物下降30%,氮氧化物下降56%。点火能量超过美、日、德、苏等国同类产品1—2倍,而价格只有它们的1/10。这个新产品问世以来,发明者叶光可谓“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跑了6年,闯了几十家单位。目前收获到的是什么呢?300万元的亏空和下面这些故事。
故事之一:节油,却不能说节油
1986年高能点火装置问世以后,一家汽车运输公司材料科长对叶光说:“给我试验三套,节油5%,就买100套。”
一个月之后,试验车的司机都说:“根本不省油。”叶光感到迷惑,要把装置卸下来检查,司机慌忙上前阻拦:“虽然不省油,但感觉动力加大了!”
正巧,叶光单位的一个职工与一个试验车司机是表兄弟。他暗地私下询问,司机说了实话:“怎么不省油,省18%呢!”
材料科长知道后,派节油员去跟车,跑了六趟,平均节油14.7%。
这回,他该痛痛快快地买100套了吧!
“我不能买了,因为你的节油率太高!若只节5%,我已跟经理说好,他可以批1万元。可节油这么多,全公司都知道了。人们都说,节油器应由司机自己买,要不,每个月节油奖归了司机,岂不太便宜了?”
可司机呢,哪里看中那一点点节油奖?一个司机对叶光说:“节油奖每升8分,卖私油是1元多。我一个星期开六天车,省下的油星期天到江北拉私活儿,一天就赚200元。安了高能点火,公司就得给我降油耗指标。你说,我安你的装置干嘛!”
后来,叶光到北京、大连、哈尔滨推广试验,不少司机都给他同样的“忠告”——“别说你的东西节油,只说增大动力,我们当司机的都愿意要。”
故事之二:先进,被价格卡住脖子
1988年,叶光带着他的装置,来到北方一家汽车制造厂。
先由质量处初试:台架节油3—5%!
专家们惊讶了。“在我们厂的台架上,世界最先进的节油器节油率没有超过1%的!”
他们下决心做配套试验。“马拉松”式的试验做了85天,累计运转600小时。结果,平均节油4%以上。
该厂一位副总工程师感慨地说:“我们厂发动机改了十几年,百公里降油耗不到两升,装这么一个小小的高能点火,一下子就可以降1.5升,这是了不得的大事啊!”
但是,最后叶光却又听到了这样的话:
“这些试验资料,我都相信。高能点火是先进的、是科学的。但让我现在就与汽车配套,不行。因为这意味着每台车要增加100元的成本。我们厂年产8万辆汽车,每年就得多支出成本费800万。而汽车价格是物价局订死的,不能变。多支出800万,效益却是用户的。现在国家订的油耗排放指标不高,能达到,以后指标提高了,我达不到,非得用科学的、先进的装置不可,那时我会找你。”叶光离开了,只拿到一本《试验报告》。
故事之三:开支,浪费可以,节约难批
1989年,沈阳某运输公司二队装了两套高能点火装置,试了半年,都说好。于是队里打报告,要购进一批。然而,得到的回答是:“东西确实好,就是没钱买。”
叶光不明白,一台装置才150元,一个月节下的油值200多元,怎么能说没钱买?回答是:“买油可以算材料费入账,浪费多少都没关系。可是,安高能点火,却是计划外开支,无处入账。”
叶光在当地又走了4家运输企业,回答是同样的:“好东西,没钱买。”叶光哑然。
故事之四:节能,反而成了毛病
1990年5月,ZQ—84型高能点火装置,在全国防治城市污染和节能新产品展览会上获奖。由于其突出的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的效能,被国防科工委等有关部门正式推荐给治污任务十分紧迫的某市科委。
问:“你的高能点火,到底是节能装置还是治理尾气装置?”
答:“既节能,又净化尾气。”交涉两次,没有下文。一位接待者说的理由是:净化装置不包括节能产品。
叶光看到一份当地散发的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宣传材料。推荐的五种净化装置全是效能差的已被国际淘汰的机外净化装置。不过都是当地产品。
故事并未结束。叶光还在带着他的高能点火四处奔波游说。尽管比起六年前来,早已身心疲惫,但是,他依然不肯相信:他的发明专利非得卖给外国人才能被社会接受!他为自己产品设计的名字,前面的“ZQ”是“争气”二字的拼音字头。
谁来管管这件事?
(附图片)
本是四通八达路 朱根华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